近日,郝如翔因“卧底”针对近千中老年人的健康讲座骗局,一举端掉推销团伙而走红网络,其“卧底”视频点击量超过了1000万。据报道,53岁的山西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一年里“卧底”保健品骗局近十次,成功端掉涉案团伙近10个。不过走红后,郝如翔觉得自己的“卧底生涯”要结束了。
郝如翔“卧底”事件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震动,恰恰是因为坑老“会销”歪风让人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精通洗脑术的骗子伪装成贴心晚辈,使出九曲十八弯的套路,让老人们防不胜防,甚至不少老人上当后还梗着脖子嚷:“这东西真的有效。”骗子狡猾、证据难找、老人不配合,这是部门执法遇到的最大难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郝如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格言的力量。只要监管者想干事、真干事,就能干成事。现实问题复杂多变,监管也需与时俱进、主动出击,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或是按部就班例行公事是不行的。骗子都过河了,监管岂能再摸石头?
“卧底”执法是一项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术活,考验着监管者的职业素养和担当精神,需要突破常规、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据报道,很多线索是郝如翔上下班途中等非工作时间发现的,“卧底”行动也是自选动作,这种主动性、责任感给那些总是“慢半拍”的监管者树立了榜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卧底”应是工商执法的有效方式之一。
“网红”和“卧底”,两种身份天然相悖。不过,尽管郝如翔被迫退出“卧底”行列非常可惜,但这篇报道对执法部门干预“保健品坑老”现象的积极鞭策意义,是“暴露”一位卧底者不能相比的。整治“保健品坑老”乱象本就不应是“卧底局长”一个人的战斗。事实证明,在保健品“啃老”屡打不绝的今天,“卧底”不失为一个立竿见影的抓手,郝如翔的行为背后展现出的自觉干事、主动作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值得充分肯定。
根治保健品坑老当然不能全靠“卧底”,但这种积极履职、主动出击的职业精神恰恰是骗子所惧怕的。适合“卧底”的不止郝如翔一个,只要监管部门避免相互推诿不作为,拿出积极行动,至少能防止很多老人上当。在社会疑难问题上,不能完全追求一步到位“治本”,被“治本思维”遮住双眼,或许有时候,治标显得更具实际意义,“卧底”即是高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