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惠州的中小城镇将变成什么样?记者近日从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惠州将完善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园林绿化六类基础设施,重点完善10个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届时生活在中小城镇,将如同生活在市区一样便利。
现状
中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偏低
这10个中小城镇分别为博罗县城、惠东县城、龙门县城3个县城和杨村镇、石湾镇、多祝镇、稔山镇、吉隆镇、平陵镇、永汉镇7个中心镇区。
根据市住建局的统计,截至“十一五”期末,上述10个中小城镇已建成客运站场13个、货运站场3个、各级道路841.4公里、供水厂22座、水质监测设施10座、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再生利用设施1座,污泥处理设施1座、生活垃圾转运设施49座、生活垃圾处理场11座、液化石油气站22座、公园绿地约753.5公顷,中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虽然和之前比有进步,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惠州市中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共建共享水平较低等问题。“我们这只有瓶装煤气,管道燃气很少,而且只有个别小区有,气罐换来换去很麻烦。”惠东县一位居民道出了因供气设施单一所造成的不便。
据了解,博罗、惠东、龙门等县人均道路面积低于12平方米的小康社会标准水平,现有城镇道路质量不高;污水处理设施滞后,再生水利用率低;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尚未建立,二次污染比较严重,供气设施单一;人均公共绿地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此外,这些中小城镇还存在基础设施对人的舒适及安全考虑不足的问题,新兴技术运用相对较少。
目标
积极建设低碳城镇
根据上述各县城、中心镇2005年到2009年的人口数据,到2015年,惠州市中小城镇总人口预计将达100万人。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进一步增长,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根据《惠州市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惠州中小城镇基础设施规划发展目标为:发展绿色交通和绿色市政,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低碳城市。
据了解,《惠州市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构建内外畅通、设施完备的交通系统。到2015年,公交网络将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将大大增强,所有城镇都有公交线路连通,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到时候,惠州中小城镇人均道路面积不低于17平方米,将形成一体化的运输保障服务体系。”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完善交通系统外,上述中小城镇还将构建多水源供给的供水系统,构建雨污分流、污水资源化的污水设施系统,构建减量化、密封化、无害化的环卫设施系统,构建清洁、多元、安全的供气系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地型园林绿地系统。
到2015年,这些中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9%以上,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燃气普及率达9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
创新
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
在这场建设低碳城镇的行动中,最大的创新之处便在于开发模式——— 低冲击模式。
“在城镇交通方面,我们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发展包括快速交通、普通交通,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镇空气污染,用最少的交通用地和能耗来解决机动化的问题。”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解释低冲击模式。
据了解,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惠州市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索取和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促进土地紧凑集约利用,实现城镇扩容提质。
在基础设施方面,在道路路网、竖向设计中将尊重现有地形地势,避免大开挖,城镇建成区至少有50%的面积为可渗水面积;建筑、小区直至整个城镇都将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所有河渠为沟通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通道,实现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互惠共生,以节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减少能耗,实现低排放。在市政园林建设方面,将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来达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为建筑和行人遮阳等节能减排的效果,在交通、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采用节能新技术和经济激励政策。
规划安排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惠州市中小城镇计划建设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和园林绿化等重点项目139项,其中包括修建道路252.853公里、新建客运站场8座、货运站场2座;扩建水厂5座、更新供水管网123.59公里、新建水质监测设施2座;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污水管网70.3公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1座、污泥处理处置设施2座;新建生活垃圾转运设施28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生活垃圾填埋场6个;新建然气站场2座、液化石油气站场2座、燃气管网120公里;新建成公园绿地占地面积320.9公顷,总投资约60余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