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城镇建设与大城市退出机制
时间:2011-04-26 13:56:17
作者: 戎国彭
人民网刊登了对中国三农专家陈锡文的专访,陈锡文肯定了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建设的“大提速”,说城镇人口足足增加了1.7亿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他指出其中存在“虚高”现象,可理解为量高质低,主要指就业、就学、医保、社保等方面跟不上。这些方面,相较而言我们杭州算好的。但发展的速度与后劲,同样面临考验的,新一轮的竞争悄无声息地展开了,三五年初见成效之后,小城镇们的实力与知名度,会有一个洗完牌之后的重新排列与展现。
从杭州的格局看,杭州与各区县市主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辐射能力是相当强劲的,最近提速加快的,是县级副主城在内的小城镇建设,我们可以关注的重点,可以放在临安、桐庐主城以西的区域,其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倾斜即放权给钱之外,必然要靠自身的产业带动,这应该是浅显的共识。那么难点在哪里呢?
照目前的情形看来,农改居是目前的一项工作重点但不是难点。这项城乡统筹,地方上盼望已久了。从我侧面了解的几个城镇的农改居情况看,群众的呼应蛮积极、蛮强烈的,往往第一期自愿报名阶段不需要费多少工夫就能圆满结束。报名情况里,也有耐人寻味的地方。一种情况是富于创新开拓精神的农民家庭,特别是年轻人当家作主的,比较踊跃改变身份。另一种恰好是新房子造好没几年、开个车去镇里县里不在乎多跑些路的小康之家,反倒安居乐业不思迁居。于镇政府的角度考虑,后者的“转身”即角色转变,让他们感到压力更重,更犯难。
相对于偏远农村的静止,城镇太需要通过交互流动来显示出它的生命力了。也就是说,外来因素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个城镇的发展快慢。只路过不停,或者只停停就走,留不住客,对财富的生成与积聚,都是一种致命的缺失。跟不少镇领导交流过,比较纠结的,一是怕比较高端一点的产业落不了地,招商引资门槛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二是就聚集了一点本地集中居住的人口,人气不旺。三是人口的素质提升和行为规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既然是城乡统筹全面发展,我想是否可以把大城市的内需当作小城镇的发展出路加以考虑。这里只提一个养老问题。据说杭州人十个人里快就有一个老年人了(应该是指常住户口的居民吧),其中的低龄阶层,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尤其是消费习惯,很大一部分是跟城镇相投契的,是能够腾出原有空间让年轻人来创业、居住的,关键在于小城镇有没本事吸引他们来暂居或永久居住。这当然不是春游秋游或农家乐避暑的概念,而且仅是租赁不含产权的概念。于大城市来说,常住人口只进不出,用地指标捉襟见肘,可腾挪的余地越来越小,街道社区属地化管理家庭养老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与此同时,交通手段不断改善增进,外来流动人口只会有增无减,交通拥堵造成上班族时间成本的低效高耗,以及空气质量等等,使得舒缓、自由的小镇生活形成吸引,而盘活人口资源,形成输入输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则更是不堪重负的大城市所求之不得的。
大城市形成“退出机制”,让老年人乐意去小城镇移居,是一篇大文章,至少涉及交通、医疗、物流、居住、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功能的提升与完善。这方面,上海人、成都人可能都比我们杭州人,要更敏感一些。杭州的城乡统筹,最好能在这方面有所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