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党国英:与其让妈妈回村带孩子,不如加快推进城市化
时间:2017-09-22 21:24:23  来源:新京报  作者:党国英 

    最近,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罗斯高(Scott Rozelle)在某平台上发表了题为《农村儿童发展怎么影响未来中国》的演讲,刷爆了朋友圈。

    这个演讲揭示了当下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分析了教育落后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研究深度与演讲风格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我认为,罗斯高先生对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办法尚值得商榷。

    农村教育形势颇为严峻

    罗斯高以大量数据支撑其研究,这些数据或出自官方统计,或来自其主持或参与的调查系统,应属可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国家的重要支持,政府多年前已经取消了农村学校的学杂费、书本费,并对学生提供午餐补贴。此外,还给贫困地区儿童免费发放营养辅助剂,对家庭贫困大学生发放无息贷款。尽管有这些措施存在,但诚如罗斯高先生所言,我国农村教育形势仍相当严峻。

    其一,按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劳动力总量中,只有约25%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而中等收入国家此数的平均水平是72%。

    其二,增量数据也不乐观。2013年,中国农村的可比学龄人口中,上高中的人口是37%,要显著低于一些发展程度已经很高的国家在可比时期的水平,而同一指标城市要显著好于农村,甚至略好于美国。因此,单就农村指标看,对于中国能否进一步提高发展程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罗斯高深表忧虑。

    其三,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年级越高,有读高中意愿的学生的比例越低;且能看出,越是贫困地区,这个比例也越低。

    此外,罗斯高团队在10年里收集了13万个学生的资料,发现27%的学生贫血,33%有蛔虫,25%的学生视力过弱。这些学生将构成低能劳动人口,总量会达4亿。

    其他相关学者也许对以上数据和判断有所质疑。例如,中国中小学教材的某些理工学科内容在深度上要超过很多国家;中国劳动者的自学能力也比较好等,都可能成为罗斯高判断的修正因素。中国关于“城市”与“农村”的流行定义,也迥异于很多国家,所以也需对有关判断做出修正。但无论如何,罗斯高先生所做的基本判断是无可怀疑的。

    是什么拖了农村教育的后腿

    教育领域出现上述严峻问题的成因是什么?罗斯高的演讲对这个问题基本未作回答,但我们可以从他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中了解到他的看法。他说,“马上就要想想,怎么让妈妈留在农村,让她怎么教她的孩子。”在这里,我要说的话比他多。

    造成教育落后及农村部分人口认知能力低下的原因大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问题的存在当然与基础教育及营养改善计划投入不足有关。

    其次,营养改善难又与很多因素有关。凭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后来调查了解,中国农民的烹调方法原本就有问题。中国人的正餐多吃熟食,农村居民尤甚。高温烹调造成营养损失,并影响智力发育,已属科学常识。但如果多吃生食,就要求家庭拥有好的卫生设施及清洁自来水。尽管近年情况有所改善,例如江苏省农村家庭几乎全部能够使用清洁自来水,但很多省份的农村还不行。此项改善所需要的财力,决不少于基础教育开支。

    再次,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家庭收入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对高中教育的“选择意愿”。我国很多农村的学校被撤销,直接原因是学生数量下降。学生过少的学校,要想提高教育质量,难度很大。我的调查发现,大量农民家庭会将孩子送到县城以上级别的城市去读初中或高中。县城高中一个年级编出十几个班的情况屡见不鲜。公共服务边际费用显著递减的规律在教育上也比较明显,多编几个高中班,政府花不了多少钱。

    与之相比,低收入农民家庭的孩子及其父母选择读高中的意愿低下,才是主要问题。农村孩子在初中毕业以后,刚好进入劳动年龄。如果一个农民家庭很贫困,孩子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的相对机会成本会非常高,因为他们所放弃的打工收入会占到家庭收入的相当比例。

    此外,农民越穷,未来收入的贴现率会越高,让孩子上大学的成本也越大。这些原因导致了农村穷人家子女读高中的意愿没有富裕人家的意愿高。所以,对于贫困农村家庭,提供受教育机会固然重要,但要让教育投入有效率,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家庭的贫困问题。

    按罗斯高先生的说法,让“妈妈留在农村”,也不是绝对做不到,虽然按我们的调查,女性离开农村以后,最是义无反顾地不肯回去。即便她们留在农村,若还是过贫困日子,在宗法关系的压力下生一堆孩子,教育问题同样还是解决不了。

    更快城市化才是解决之道

    让“妈妈留在农村”,并做富裕家庭的主妇,那当然再好不过,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也会得到改善。

    事实上,我国政府正在努力消除农村贫困,近两年每年在农村脱贫方面花的钱,几乎是前些年平均水平的10倍。在农村脱贫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约1000万规模的人口离开家乡,到更合适的地方去,包括到城市去。这意味着,在这些地方政府将不需要办学校,也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基础设施。

    按我的估计,动态地说,在中国如果专业农户能剩下约3000万户,留在农村的人口才会和城市家庭一样富裕,这个时候,“妈妈留在农村”才能比较安心。

    如果不让农民更多地进城,却又让现有农村变成“美丽乡村”,让农民富裕得像城市家庭一样?当然不可能。

    因为人地比例的制约,如果太多家庭搞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农业,农民肯定富裕不起来。如果仅靠国家财力把农产品价格托高,让城市居民通过购买农产品向农民输送利益;再加上政府其他财力,包括大量兴办学校,这等于变相地把农民养起来,其实既无效率,也不公正。

    我最近在某省做了一个调查,当地政府建设他们所设定的“美丽乡村”,仅设施投资一项,每一个自然村需要500万元人民币。全国300多万个自然村一起搞,花钱会十分惊人,仅其每年的资本折旧,社会也难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穷人进城显然更容易得到帮助;同样水准的基础设施及文化服务,在城市比农村更省钱。

    如果未来的农村社会是一个没有穷人的社会,那时,农村教育及儿童营养也将不是问题。但是,在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之前,政府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同时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化,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