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辜迅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以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为统揽,以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积极按照“城乡一体、环保统筹、科学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践。
城乡统筹——
强化农村环保工作责任落实
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切实把握第一要务?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指出,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全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成都。
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和肩负的环保重任,成都市委、市政府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为抓手,将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成都市统筹城乡试验改革的重要内容,着力强化农村环保工作责任落实,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环保、水务、建设、农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成都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
同时,认真落实《成都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染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并具体分解到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定期专题研究、定期督察检查、定量目标考核。
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成都市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原则,着力构建环保工作“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一岗双责、环保统一监督、社会广泛参与”的“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环保督察专员办公室,加大了对环保行政督察力度,负责全市域范围内包括农村污染防治在内的环境统一督察。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市环保局设立了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各区(市)县也相应建立健全了专门的农村环保机构,并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了环保办(所),配备了专职环保监管人员,逐步实现了覆盖整个农村基层的环保监管网络体系。
按照“一岗双责”环保工作要求,坚持“条块结合属地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市水务、农业、城管、旅游、商务等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积极开展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系统建设、农家乐污染治理、屠宰场(点)压缩和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形成了全市联动、条块结合、协力配合的农村环保合力治污新格局。
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均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等农村环保工作。同时,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镇污水处理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环保投入总额和环保投资指数逐年提高。
标本兼治——
快速推进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按照标本兼治的理念,成都市点线结合、整体推进,坚持强有力保护、建设、治理,实现了全市农村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提高。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全市依法划定13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了保护区标志牌、桩;依法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一步加大了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限期治理力度;对都江堰市、彭州市等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所有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污染隐患排查,确保了重灾区的51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全面开展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启动了饮用水保护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双流县、新津县、郫县等地已先后建设了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确保了全市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实现全市县城污水处理全覆盖基础上,成都市全面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14个郊区(市)县已按规划要求建成7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现有49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2009~2010年,已分批开工建设108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问题,市环保部门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人工(生态)湿地、小型生化处理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近两年,全市先后建设了50处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83处农村新型社区微型污水处理设施和28处微型生态湿地、17座小流域末端污水处理设施。到2011年底,成都将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中心城区、郊区(市)县县城、乡镇、50户以上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从2006年开始,成都市率先探索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处化处理模式。
目前,全市已在所有村和农村社区建设了垃圾集中收集屋(池)、垃圾中转站、垃圾桶(箱),购买了垃圾收集车、保洁车和保洁工具,配备了专(兼)职保洁员;积极加快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除4个郊区(市)县城乡垃圾集中运往成都市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场、成都市洛带生活垃圾发电厂进行集中处理外,其余10个郊区(市)县总投资约68.4亿元,分别建设了10个垃圾处置场,日处理垃圾达9140吨,处理率均在90%以上,实现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项目带动——
深入实施农村污染防治
2005年,成都市划定了畜禽禁止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规范了全市畜禽养殖范围。2007年以来,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1000余个,取缔养殖场近千家,有效遏制了养殖业污染问题。
全市已实施各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00余个,各级财政补助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种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温江区充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建设了年产30万吨的有机肥厂;彭州市等地积极探索出了投资小、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畜禽养殖废水生化处理模式;大邑县、金堂县等地通过生物发酵床养殖,实现了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
大力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大力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项目和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与推广。目前,全市已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613万亩,2010年全市推广绿色防控技术109万亩;建成邛崃市有机茶叶等有机食品示范基地6个,并针对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等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择彭州市等“菜篮子”基地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坚持“疏”、“堵”结合,在狠抓秸秆禁烧执法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秸秆覆盖免耕沃土栽培、机械化还田、食用菌原料、能源化利用等综合利用工作,201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达542.46万亩,年推广小麦、油菜秸秆覆盖免耕沃土栽培技术近百万亩。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秸秆、废弃菌类培养基综合利用和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大邑县、彭州市、金堂县等地充分利用秸秆、废弃菌类培养基生产有机肥或用作畜禽养殖生物发酵床,双流县等地已建成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
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原则,新建工业项目一律集中到工业集中发展区。对此前处于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逐步引导,创造条件,尽快入园,并加强园区外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治污力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予以坚决取缔,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引导企业搬入工业集中发展区。
近年来,全市实施了600余个乡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500余个,投入市级补助资金1.45亿元,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7.5万口,占适宜建池农户的73%,建设大中型沼气池23万立方米;结合星级农家乐评选活动,整治农家乐和餐饮企业5000余家,建设农家乐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000余个,并将12家农家乐纳入省政府限期治理;对全市62条河流进行了综合整治,全市中小河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示范引领——
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
成都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各级各部门,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的生态示范创建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
2003以来,成都市全面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生态家园等细胞工程创建,目前已有25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65个乡镇(街办)被命名为四川省环境优美乡镇,5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43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89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5173个农户被命名为市级生态家园。在创建生态村过程中,郫县农科村针对散居农户特点建设的庭院式人工(生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的生态农业和集中式人工(生态)湿地建设等项目,成为全省生态村建设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