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步坚实向前。在经历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农业产业化等一系列改革浪潮之后,牡丹江市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下一步牡丹江市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走向何方?在市委十届十五次全会上,牡丹江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明确提出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努力打造城乡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在这一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对牡丹江市来说可谓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和尝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更好地把握农村新型社区的内涵、认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对牡丹江市农村社会发展的多重效应、如何为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缘起隐形“短板”
“建设农村社区,就是要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上的城乡二元结构。”提起牡丹江市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市城乡统筹办相关人士道出了这样的初衷。
“V”,一个世界通用的胜利符号,但对城里人和乡下人来说,却另有一番滋味。
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攀升,全市城乡人均收入比达到了1.5∶1,低于全省的2.4∶1和全国的3.3∶1。虽然牡丹江市城乡间经济收入的“V”字距离在拉近,但公共服务等无形距离的拉近速度,却并不尽如人意。
在牡丹江市农村,公共服务缺失仍是普遍现象,比起城镇居民,这里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软硬件建设更不可同日而语。如何服务好全市近200万农村居民,不仅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更是牡丹江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一道绕不过的“坎”。
实事求是地说,近年来,牡丹江市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把公共服务送到农民手,但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牡丹江市村屯数量庞大、位置分散,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受经济发展所限,在原有体制框架下运作,让有限的政府财力、人员和公共服务资源,直接延伸进入每一个村庄并不现实。
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必须像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晶川所指出的那样,要以更大的魅力抓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建设一体化先行城市。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上,近年来,山东、浙江、辽宁等省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他们通过农村社区建设这一平台,将城市中已经成型的社区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地“搬”到了农村,让农民在家门口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
“农村新型社区不仅是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的平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用武之地。”市城乡统筹办相关人士介绍说,近年来,许多部门在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常常感到鞭长莫及,无法全面深入。但随着牡丹江市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像国防教育、司法调解、劳动保障以及“农家书屋”建设等等,都可以在农村社区找到有效的平台和阵地。
“众流归一,各部门借助农村社区深度参与农村社会建设的过程,也是在农村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专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