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洋奶粉不符合国标”,土奶粉松一口气?
时间:2017-09-08 11:36:02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经历半年测试,引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的专业检测,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报道称:6款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的海淘奶粉中,有4款存在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婴儿配方奶粉标准的指标,而受测3款中国奶粉都符合国标。

  “你们疯抢的这些‘洋奶粉’根本不符合国标”,与2011年同样来自央视的另一个调查结论:“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形成了一种互镜,勾勒出了国产奶粉生产和质检重振的过程。这种变化,放在数据背景中更容易理解——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抽检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1365批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1.5%;2015年,食品安全风险的样品占抽检样品总数的1.1%;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0.7%。因此去年年初已有报道用“国产奶粉市场份额七年首度超洋奶粉”,来描述市场生态的改变,央视这次调研,是从专业性角度做出了同向度的描摹。

  当然,不符合中国标准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质量不行”,报道也未这样措辞。配方奶的设计,要贴合国情地情、国民体质、婴幼儿营养状况。有些国外标准看似比国内标准低,可能因为当地根本不存在类似问题。比如报道中所举出的,日本某奶粉不符合国标的碘标准,是因为海洋国家和海产品消费大国并不需要特别添加碘元素。在牵扯更为复杂的专业判断情况下,报道并不能扩大外延,被解释为,“洋奶粉”根本不行;也不能解释为,“洋奶粉”不行就意味着“土奶粉”已经行了。

  合理解读它传递的信息,应该是,以“土”“洋”划分“优”“劣”的单向判断应该有所改变,熨帖国情的中国奶粉应该展现出本土优势,因为不能指望其他国家的奶粉优先关注你的孩子的特征。奶制品行业不要把此类报道仅理解为正名,而应该读出这当中的沉重的冀望。

  近十年以来,中国乳业就没有走出三聚氰胺叙事,关于乳业浴火重生的任何共识、举措、成果,仍像是一场广义的善后。因为对民族品牌信心低落,中国消费者则被迫向国际市场迁移,付出几倍的成本,辗转通过海淘、代购、甚至“打飞的”出国出境购买洋奶粉。08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孩子,几乎可以称为“洋奶粉”一代,其饮食成本(奶粉、辅食、相关日用品)甚至要远高于千禧年之后出生的临近世代。这种塑造一代人特征、造成一种社会现象的行业塌陷,是消费者之痛、民族品牌之耻,需要后者进行卧薪尝胆式的长久洗刷。

  中国乳业经历的重振之苦,表明了市场是有持久记忆的。但市场后果如果那么好挽回,市场秩序只会更乱,明白并遵从这个道理,对于市场化进程中的社会尤其重要。对于“土奶粉”而言,持久的行业重整和质量提升,不应该因为已经取得了成果,不应该因为舆论环境已经开始有所松动好转,而松一口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