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于长江:好城市应该具有“城乡兼容”性
时间:2010-11-03 11:02:34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涛 

0103da145cfd4e1c94779770189c495a.jpg

简介: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北美民族与种族关系研究中心、华盛顿州立大学比较美国文化系交流学者

初识于长江是在一次会议上,其简单朴实的衣着和精辟独特的言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采访中,这位知名的人类学学者,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让记者唏嘘不已,而他对当前一些热点现象、问题的理性思考,更是超出了记者的预料。

理性看待信仰危机

有人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信仰危机。于长江坦言,人是不会有信仰真空的,人的头脑,总是充斥着一些观念,唯一不同的,是这些观念的具体内容不同。他说,如果看过去中国百年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历史时期都让人感到“信仰危机”。

从清末民初到1980年代,中国社会不断革命,起伏跌宕,每当社会激变的时候,旧观念面临挑战和崩解,新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时,就会有“信仰危机”之感,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又一次让人感到陷入“信仰危机”……“我倒觉得,这种‘危机’,实际上是精神信仰和心态急剧转换状态的感受,就是‘过渡’、‘不确定’的感觉,并不是一切都没有了、都真空了。”

今天的中国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疯狂地追求买房、买车、买名牌产品等等,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种“信仰”,一种拜物教,这也算一种“充实”。只不过这种信仰,不能带来多数人的幸福,反而造成很多矛盾和痛苦,所以我们在价值上,不认同这种信仰。

对目前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缺乏精英,尤其是文化精英的观点,于长江表示,一般意义的“精英”永远有,今天主导社会走向的形形色色的大人物们,也可以叫“精英”,诸如富豪群体、实权官员、社交达人等等,也算“精英”。“如果说缺少,是缺少致力于精神和文化建设的精英,缺少文化转型期特有的那种奋然投身于‘兴灭继绝’伟大使命的精英,缺乏新旧交替时代特有的那种身体力行、开创新精神文明的精英。世俗成就的‘精英’很多,但超越常俗旨趣、以某种超然追求为‘天职’的精英很少,而且分散蛰伏于民间,影响力不大,而名声闹大的,又往往最后被揭露出来是骗钱骗名骗色的江湖骗子……”

在他看来,文化精英,应该是一种新文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一种不按现世常规社会逻辑和标准生活的人,他们应该具有一种超越芸芸众生的新的旨趣,在现实中,一方面向人们证明,人可以有不同于一般主流的追求和活法,另一方面,用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去启发人们,帮助人们感悟,意识到还存在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新的生活意义。

强镇扩权应慎行

继2007年浙江省绍兴和义乌实行强镇扩权战略后,最近广东东莞和山东省也相继提出要进行“县级镇”试点。于长江说,国家搞“县级镇”试点,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些地区镇一级辖区社会经济人口高速发展之后,原来乡镇级的行政机构功能太弱,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职责,存在责与权的严重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整体制,扩大镇的层级和功能,以实现更有效的治理,促进当地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观察思考中国目前基层社会体制的改动,要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利益群体之间的互动及其真实意义。如果这些调整是针对某些发展中遇到的体制障碍,或区域、级别等不平衡发展造成的结构失调,那就是必要的,但这种调整不必象搞运动一样一哄而上,而是应该作为一种日常的、个案化的制度完善手段,具体处理。

于长江直言,不管一个地方搞得怎么样,对另一个地方来说,都只有借鉴、参考意义,而不存在“推广”的理由,更不该成为“一定要做”的借口。因为从任何意义上说,不同地区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绝大多数因素和变量,是我们不能完全掌握的,同一种做法,放到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会衍生出完全不同的意义和效果。因此,“我觉得各地治理和发展最好最理性的做法,就是以本地为本,真正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热衷于推广外地时尚时髦好听好看的‘经验’”。

然而,基于本地情况探索发展途径是一条很艰难的路——要具有智慧、经验、责任感,又要有开阔的眼界和宽阔的胸怀,又要对本地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种扎实的工作,需要更多努力,更多思考,可能有很多挫折,必须有更多担当,所以人们一般不愿意做。因为太苦太累太风险太负责任,而简单“推广”别人的经验,则是一种相对容易、轻松、少担责任的做法,甚至可能是偷懒和免责的做法……但是,“推广”中隐含的危险,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饱尝了。

彻底打破城市的傲慢与偏见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了市民化进程,这一进程既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大调整,也是对社会政策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严竣考验。于长江说,目前农民市民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自然的,通过个人的、微观的、多渠道的,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一类是“被”市民化的,也就是由于土地征用等,有些农民被安排变成城市居民。

他强调,自发的部分,情况简单一些,而非自发自愿的,被强制的市民化,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首先在理念上,应该意识到,农民进城,并不是一个欢天喜地的幸福之旅,也未必是什么“提高”、“进步”之类,从人本主义出发,不该热衷于那些宏大叙事的抽象论述方式赞颂农民变市民的“成就”,而应该更多体察到,农民作为一个个个体的人,进城是一种艰难的转型和适应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苦”,应该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具体措施上,于长江建议,应该尊重人们的多种取向,照顾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等不同人口的意愿和适应能力,分别对待。对于确实愿意并且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民,可以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快速市民化,而那些不愿意、不适应的农民,应被视为一种对于文明传承的敬重和坚守,绝对不该歧视,而是应该尽量延长他们市民化的缓冲和过渡状态,使得他们可以相对缓和地进入城市生活,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受,发现城市的好处,自愿地转化为市民。

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城市,他直言,应彻底打破城市对于乡村的傲慢与偏见,认识到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作为文明形态的等价性,把城市化视为现代化过程中一种“不得已”的安排,而不是天然的优越……。这种理念,可能更有利于我们真正制定“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政策。

于长江坦言,一个好的城市,从硬件到规章制度到生活状态,都应该具有“城乡兼容性”,尽量兼顾城与乡两种人口的生存状态和习惯,减少“城”与“乡”之间的差别,避免城乡对立……这种兼容型的城市,是中国未来城乡发展的需要,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减缓社会冲突,释放社会不满,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城市化过程,应该成为城市人和农村人可以共享的一个现代化过程,不应该造成明确的赢家和输家、优势人口和劣势人口之分,不该成为一种制造此荣彼辱和贵贱尊卑的丛林战场……这种“城乡兼容”的理念和实践,也完全符合未来人类生存的远景,符合目前最发达的国家地区的大趋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