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合肥一家书店自称“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它的做法是,用户可以借阅图书而不必购买。对此有网友调侃说,全球图书馆投来怜爱的目光。之前几日,在北京、上海有公司将人们很早就听说的日本的胶囊酒店模式引入,放在大楼的地下空间,称为“共享睡眠舱”。隔日有报道称,它被警方要求停业,据猜测可能是没有遵守经营酒店住宿的相关管理规定。借此共享书店笑话,我们来说说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概念”,以及该怎么与这些新概念共存。
在互联网领域,新概念不断出现,围绕它们也就出现很多误解。在“共享”上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概念被无限放大,结果概念使用者比如上述共享书店、共享充电宝公司自己都落入自设陷阱,在炒作概念中忘记经营的基本。
近日一个热门的互联网概念是“无人超市”。它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无人便利店,某公司投放在上海的所谓首家无人便利店,是一个玻璃房子,因为天气过热加上设备故障,几日就暂停营业。另一所谓无人超市其实是阿里巴巴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所设置的体验店,用以展示未来无需收银员的零售场景。
但我们不妨多想一下,所谓的无人便利店购物,常见的无人售货机、银行的A T M,不是早就实现了吗?现在去银行办事,我们也会发现,营业柜台在减少,但增加了更多的自助服务电脑,由服务人员而不是银行柜员指导我们自助完成所需服务。
无需收银员的无人超市,这可能只是一种对某个特定场景的集中展示而已,未来不一定会同样复制出现在现实中。其实,线上可以便利购物,在线下,我们可能会更期待有亲切的服务。最近人工智能专家、知名投资人李开复撰文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能更需要创造更多“传播快乐与关爱的全新服务岗位”。
在人工智能热潮下,“无人”的概念很容易吸引关注,关于“无人”,比“无人超市”更火的概念是无人驾驶汽车。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或者说,无人驾驶汽车是当前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集大成者,已是共识。但问题是,无人驾驶的概念,可能是人们看得过于长远,而远到看不清未来。未来不一定是跟我们现在设想的一样,我们可能是把掌握的各种技术诀窍换种方式投入应用。
引发遐想的概念,会有助于大众关注新事物,但也可能带来危害。人工智能热潮发展六十年,现在是互联网和深度学习结合带来的第三波热潮,过去两次热了又冷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给世人的期望太高,无人驾驶现在同样正处在期待过高的风险之中。在1956年开创性的达特茅斯会议上,约翰·麦卡锡等研究者命名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但到上世纪90年代,他有点后悔,因为这个词给人们太大的遐想空间。机器学习专家、南京大学计算机学教授周志华几年前就曾经类比说,人工智能好比造飞机,如果当年给飞机背后的学科命名的人将它命名为“人工鸟”而不是“空气动力学”,可能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还有一个概念在大众中很容易引发误解,就是“机器人”。人们会把机器人想象成跟电影中的一样。在一些展会上,像人一样形状的机器人常引发关注。像波士顿动力所创造的仿生学的、能走路的机器人,也会占据媒体版面。实际上,在工业生产线上,自动机械手臂早已经广泛应用,而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应用所谓的机器学习方法的机械手臂在过去几年也逐渐成熟。机器人的大众认知,可以说跟实际应用完全相反。
现在,让计算机学会人类语言是关注的焦点,但是,像微软小冰这种能与人对话、能写诗的智能机器人,给机器智能在客服领域的应用带来的误解可能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相反地,支付宝首席科学家漆远7月在某会议上透露的数据和他用的“自助”二字,可能才是智能客服的现实:目前支付宝智能客服的自助率已经达到96%-97%,智能客服的问题解决率达到78%,比人工客服的解决率还高出了3个百分点。
互联网有着各种各样的概念,有商业模式的,有技术产品的,有学科前沿的,有关于时代趋势的。我们要学习新知识,但不能止步于概念,可以的话尽量多了解些概念内部,有点所谓的“内部洞察”。对概念,我们可能也需要区别对待:对于被无限扩大的,比如共享,我们别自己掉入陷阱;对于让人遐想的,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我们要了解它们的现实可能性;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宏大的、容易被误解的,我们更要仔细辨别,搞明白讲它时我们究竟在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