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毕业季,论文答辩、毕业典礼基本全部结束,离校帷幕也即将拉开。2017年,我国将有750万大学生毕业,除了少部分选择继续深造,大部分毕业生都将进入就业市场。所谓城市是最基础的平台,选择什么城市,有时候比选择什么行业、什么岗位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影响。所谓“宁要一线城市一张床,不要县城一套房”的口号,便折射出大学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激烈竞争的状况。
在此情形下,处于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二线城市开始集体发力,不但要截留回流至三四线城市的毕业生,还试图与一线城市进行人才争夺。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此外,杭州、南京、东莞、珠海等地也相继出台了力度不一的招才政策。
武汉、长沙、西安、南京、杭州都是省会城市,杭州更是互联网创新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本身的基础资质首先不差,有些更是有望列入国家级中心城市,属于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平台不错,加上给出的优惠政策也诚意十足,例如长沙对新落户并在当地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毕业生就有数额不等的购房或租房补贴。
在一线城市,年轻人纠结的没有能力买房和没有资格买房,长沙此举可谓一揽子给解决了。在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补贴”,其效果虽然明显,但后续的问题也不乏争议。如今,各地政府也学会了“补贴”手段,一方面展示出了地方政府出色的学习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更加慎重地检视这种政策的中长期影响。
对于二线城市来说,人才争夺的格局受制于城市竞争的大格局。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都是国家政治或经济中心,地位不可撼动;广州和深圳则属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产物,在目前的发展格局中,两者又都奠定了自己巨大的优势。四个城市中,唯一没有历史根基的只有深圳,也因为没有历史基础,深圳反而可以打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目前,深圳作为移民城市,获得了移民融合带来的巨大成效。就连原先落后的基础教育,都因为移民混合的原因,在近几年获得极大提升。
四个城市中,北京和上海都在严控流入,而广州和深圳则继续放开。尤其广州的黄埔、南沙两个区,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渴求从未降低。所以,目前试图大打高科技人才竞争战的城市,还需要面临深圳和广州的竞争,在产业化配套不足的背景下,纷纷提出100万要求的城市,难度恐怕会很大。
在二线城市中,最耀眼的当属杭州。这个市区人口不足600万的城市不是什么区域中心,在长三角,上海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南京的区域地位也高于杭州。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杭州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成功将发展指数提升至一线城市的水平,如果不是规模较小,杭州本该入围一线城市行列。在这个发展历程中,一个核心的命题就在于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够留在杭州?她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壮大而选择迁往附近的上海,或者其他中心城市。
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这是极为关键的。对于加入人才争夺战的二线城市来说,选择某个新兴领域,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而不仅仅是产业政策或者购房补贴,这是更好的战略。
反之,假如二线城市大而化之地与一线城市正面冲突,可以预见的是,低房价并不能吸引真正的优秀人才,更无法挽留住小有成就的人才。届时,帮别人家孵蛋的现象,一定是主政者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