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首次突破3亿辆。不论是官方数据还是切身体会,中国的城市道路无疑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城市难题:道路拥堵、停车困难、路怒症、尾气污染、限购限行……有媒体称,中国城市正在出现“汽车社会”所特有的“症候群”。(中新网)
汽车的普及,对社会运转节奏、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国外不少国家也都相继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汽车社会的“症候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们汽车社会到来的速度要快得多,这也导致汽车与现有社会的基础设施、观念文化等之间的张力,显得更为突出。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家庭汽车从诞生到普及,是现代技术理性的胜利。如今,汽车制造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汽车的普及率,也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尺。但拥有汽车,不一定就拥有汽车文明,拿到了驾驶证,也不一定等于就会“驾驶”。构建起与汽车社会相匹配的文明,是一个社会真正步入文明汽车社会的必要一步。
文明首先有赖于规则的涵养,汽车文明也不例外。汽车的普及,重新定义了交通格局与交通规则。但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交通规则,而是遵守规则的意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拥堵状况,往往都与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有直接关联。一些漠视规则的陋习,客观上加剧了道路的拥堵和不安全因素,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提升了路怒症的爆发几率。
规则意识之外,还需用来配套的基础设施供应到位。城市道路规划的滞后与短视,习惯性建大马路,而忽视对背街小巷的疏通,路权分配不合理,红绿灯设置不科学,停车场建设跟不上等等,都影响汽车社会所应有的公共素养的生成与发育。这些年,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速仍在提升,配套基础设施的欠账,若不加速还上,汽车社会的“症候群”必将进一步突显,社会也将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
当前关于汽车的主流认知,更多停留在工具理性的层面,它被看作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代表着一种享有主导力的路权。汽车社会之于多数人还是物化层面的加持,与汽车对应的社会文明认知,仍发育迟缓。近年来,不少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汽车社会的利弊,如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方面。这其实是诸多产业的共有规律,即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利弊的显性化,从行业内部到社会整体,都或多或少会对其进行再反思,要么寻求改善,要么寻求替代品。这样的反思,显然还要再多一点,再深一点。
当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得以协调,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一个拥有汽车文明的汽车社会。而拥有文明的润滑剂,汽车才能真正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