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日开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这一务实合作的“中国方案”,赢得了热烈掌声和广泛赞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几个方面,“打通”已经成为相关各国的主基调。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在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也有力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提振依然乏力的背景下,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务实、包容的姿态,以及致力于融合、联动、共享的发展理念,也打消了有关国家此前或多或少的顾虑,从而积极融入到“中国方案”中来。
正如此前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雷舍夫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21世纪最大的草案之一,创造了一个有助于跨境交流,投资和企业合作的全新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从其提出伊始,就意味着共同的机遇,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对中国意义深远,也将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且积极的影响。沿线的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平等参与其中,同时也欢迎其他国家参与进来。
而合作共享,也将有效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一方面,促进国内产能的输出,激发社会活力。以中国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为例,据介绍,当前,常驻义乌的外商已达1.5万人,年入境外商近50万人;涉外机构5000余家,商品出口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已经实现“买全球、卖全球”,进口货源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目前,义乌已开通8个方向国际货运班列,成为开通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线路最多的城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不是一种单向资本、产能、劳动力的输出,而是一种整合资源、盘活资源。比如,中国企业中远海运接管下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正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希腊经济和工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比港集装箱处理效率提高,以及中远海运对比港的未来规划带来的产业联动效应,比港未来每年将为希腊经济带来额外51亿欧元的长期收入,到2052年前将累计增加12.5万个就业机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作的领域、沟通的方式、交流的路径,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昔日的驼峰绵亘、海船冲浪,今日可能变成了一键联通、电子商贸;而不变的,则是共享这一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理念,共同商量、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