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问政大多“开而不问”
网络问政是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保证。伴随着网络普及,民众声音与互联网平台逐渐融为一体,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政务,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但很多地方政府的问政平台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曝光”功能背后也存在“网络阴谋”与“网络暴力”。由于网络民意的杂乱性、随意性特征,政府难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因此相当比例的政府部门对民众网上言论持“闻而不问”态度,网民申诉者多,政府回应寥寥。甚至有些政府部门将网络民意视为政府工作的对立面,开设网络平台只是迫于政治大环境的“跟风”,本身并没有通过网络与民众交流意愿,久而久之,网上政务平台便沦为仅存形式的“僵尸网”。
2、网络问政亟待建章立制
网络问政更需要建章立制、有序开展。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政府必须拿出一整套的应对措施。若政府不做改变而只是简单地开放平台,民众声音很快便会将政府言论淹没。对于政府做法,民众视角多元,政府不可能一一给予解释,而若因此便“关门做皇帝”、拒绝与民众沟通,只会将更多民众推向政府的对立面。可以说,仅有开放、坦诚、平和的姿态不足以支撑双方的有效交流,政府还需在制度层面完善设计,以自身机制的改变给网民以正面引导。
3、网络问政考验群众路线的意识和本领
在互联网时代,基层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有了更为直接便捷的反映途径,同时党和政府也能够更为密切地联系群众。这反过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群众路线的新走法,并且要主动掌握网络时代了解民意、解决民需的工作方法。这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一次调整,同时也是执政能力提高的一次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