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平: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上海作为一座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现有机动车辆400多万辆,非机动车1500多万辆,电助动车500余万辆,其中危险货运专用车辆 5931辆,还有地面道路1.8万公里,高速公路825公里,轨道交通里程600多公里,还包括众多桥梁、隧洞等。由此可见,各类要素高度集中,人流车流物流高度集聚,交通风险防控已成为城市运行防控重中之重。
一、城市交通快速增长呼唤风险管理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思考与研究,我的体会是,当前之所以要强调城市交通风险管控,归纳起来是“三个需要”。
一是主动顺应城市交通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
对于城市交通管理的思考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通过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等管理手段来应对交通问题,2003年SARS以后,我国逐步完善了各类应急管理体系,城市交通进入了应急管理阶段。然而,当“交通问题”演变成为“交通风险”,我们的城市交通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复杂、影响更大的威胁,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城市交通管理的需求。
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差别很大。日常管理是解决事中防控,而应急管理通常是事件发生了,采取一系列管理的方法,即应急救援,以减少事件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管理则更多的是这个事件还没有发生时,研究有什么造成它可能发生的因素,发生后有什么后果,然后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尽可能防范事故、事件发生。
城市交通风险管理正是对应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的优化、改善,更多地用科学方法注重于事前的“防”,用完善的体系用于事中的“控”,以及最大减轻损失和降低影响的事后“救”。这就是城市交通风险管理的要诀。
二是努力满足城市交通管理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
城市交通风险管理的提出,与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的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城市发展呼唤风险管理。在目前城镇化建设加速的大背景下,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断崛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世界级城市群和越来越多城市组团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运行系统,随着人口大量流动、人口产业高度集聚、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高度密集、轨道交通承载量严重超负荷,再加上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等,城市交通风险呈现出密集、流动、区域性的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交通上提供能够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是各级政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政府,管不好公共安全,都交代不过去。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面对层出不穷的城市交通风险,我时刻在想,到底有什么方法、什么机制,来最大程度防范风险发生,渐渐觉得,这不仅是方法,不仅是机制,这还是一门庞大的学科,需要先进的观念理论来引导,也就是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思路和科学化城市管理技术的结合。习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对上海代表团说,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我学习思考的体会是:要管得精致、绣得细密,就能防控各种风险。
二、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鉴于城市交通事故的高发、频发呈上升趋势,上海从2014年起探索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引入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和资金,创建了“道路运输行业第三方安全监控平台”。这是上海交通管理部门引入保险联动机制,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实施交通运输管理的创新举措,其运作极大提升了上海市道路运输系统安全水平和监管能级。
1、第三方平台运作的现状
第三方平台以“立足源头、关口前移、监管覆盖、动态管理”为工作原则,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上海1.7万多省际客运班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简称“两客一危”车辆),以及10余万辆重型货运车辆实行24小时全天动态监测。平台管理中心位于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占地1200平方米,配有独立机房、50台电脑及相应完善的配套设备,共80余名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测。截至2016年底,平台共处理320多万条报警数据,电话提醒企业80万次,发送短信约75万条,处理企业申诉19余万条数据。
经过3年的运作,第三方平台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升级更新软硬件设备,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发展突破:一是平台开发了多项监控功能,包括无牌出境、多次出入境、非指定道口监控、禁区行驶等;二是平台向多种类型车辆推广复制,已成功在危险品货运车、重型货车实现应用;三是平台向更广阔的地域发展,在江苏成功复制推广,为各地营运车辆带来第三方安全管控服务。
2、第三方平台的工作格局
当前,第三方平台的运作遵循 “1+1+3”工作格局,即:1个模式+1个重点+3份报表。
一个模式: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盯人盯车、全覆盖实时监控。实时监控是平台运作的基础核心,是第三方监测平台的重要模式。经过实时监控,中心专人24小时不间断追踪,通过实时监测及非实时报警(监控数据回放)两种形式,平台对车辆行车过程中的超速、禁行时段行驶(凌晨2-5点)、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离线、无线路牌出境、多次出境、疲劳驾驶、禁入区域、非指定道口出入境这几项要素进行追踪,全面落实“盯人盯车”,实现监控的全覆盖。
一个重点:重点安全隐患的预警机制。针对第三方平台实时监测中发现的严重违规情况,即:时速超过100码以上、设备离线2小时以上、禁行时段行驶15分钟以上、超业务范围经营和无标志牌出境,平台工作人员将及时与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电话/短信提醒,并要求企业及时回复处置情况。整个流程操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隐患预警机制,对企业起到了安全运营监管的警示作用,也产生了一定震慑力,有效强化了安全意识,降低了事故发生几率。
三份报表:日报(抓及时)、周报(抓重点)和月报(抓全面)。这三份报表是平台工作的重要部分,这三份报表为运输管理部门在具体执行安全管理工作中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依据。日报主要汇总统计前24小时严重违规车辆和企业及时整改的相关信息;周报主要汇总统计一周内车辆违规的典型案例,按所属企业进行排名,同时对行业安全情况做出相应提示,这能有效监控安全异常、违规运营等情况,使运输管理部门及时把控安全态势,落实相关措施;月报侧重于行业安全运营数据统计和动态分析,通过车辆违纪情况的同比和环比,为运输管理部门实施宏观行业管理提供依据。
3、第三方平台运作成效显著
一是交通事故和保险理赔实现“双降”。第三方平台启动之后,上海交通运输整体安全形势持续好转,道路省际客运事故案件数辆和保险理赔数辆实现了大幅度“双降”: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省际客运承运人责任保险报案数同比下降都超过40%,理赔金额下降超过50%,在此基础上,2016年报案数量和理赔金额又大幅下降约20%。
二是平台实时报警数据大幅下降。经过第三方平台对于车辆的监控,联动政府部门对企业的责任约谈,从平台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其监管效果相当明显。经过第三方平台第一年的实时监控,就2015年与2014年平台启动首年数据相比,各项主要报警总数同比下降均高达2/3以上,在此基础上,2016年同比又下降超过20%。尤其是夜间禁行报警,2016年平均每天报警次数在10次以下,而2015年平均每天报警次数超过50次。
三是保率与事故和违规挂钩,今年有90%企业享受保率下浮10%的优惠,少部份企业持平或上涨。通过第三方平台监测数据,200万元奖励被用于日常合规的驾驶员个人。
4、下一步有待完善的工作
对平台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继续深化完善,持续开发新的功能模块。
一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更多违规情况加强管控。省际客运“站外带客”和“乘客不系安全带”等现象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和大量人员伤亡的重要隐患,这也是管理部门一直以来迫切希望突破的难点。但仅依托车辆卫星定位信号接入,从技术角度而言,平台无法实现针对这两种现象的实时管理。若车载视频信号可直接接入第三方平台,实现平台对于车辆内外部情况的图像信息传输,那便可有效遏制违规情况,强化平台震慑作用。该平台目前正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联手,研究图像识别技术,通过软件算法分析视频数据,智能识别“站外带客”、“乘客不系安全带”等安全隐患,实现系统自动报警,提醒监控人员核实处理。
二是进一步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通过软件系统直接向运输企业和车辆驾驶员做出预警提示。当前,第三方平台主要通过短信和电话形式向运输企业的安全负责人发出提醒,这种方式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安全负责人并不一定在企业监控平台现场,他很可能还需要通过电话等方式通知现场监控人员,由监控人员再转达通知,整个流程中转发的环节较多;其次是重点营运车辆都安装了车载语音报读装置,企业监控平台一般通过语音装置与驾驶员沟通,而第三方平台由于是从政府平台转接的信号,所以无法与企业平台、车载设备直接沟通,实施提醒。下一步要实现企业平台数据直接上传到第三方平台,通过系统按键直接通知企业平台的监控人员,甚至可以通过企业平台向车辆驾驶员发出预警提示,实现车辆违规信息的第一时间传达,提升预警能效。
三是通过本地部署地图,实现分路段报警。目前,第三方平台超速报警,对于同一类车辆使用的是固定的报警阀值,而不是根据路面的实际限速标识进行紧缺报警。为了精准执法,管理部门希望平台能按照路段限速标识实现报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监控软件需要实时读取路面限速信息,对地图的访问量巨大,对地图API的要求也较高。为此,第三方平台正计划投资购买地图数据,实现本地部署,从而实现分路段报警的功能。
位于上海南浦大桥下的公交枢纽,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这里就会变身成为魔都最美的公交车站。
四是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大数据”的模式,将对未来城市交通管控产生深远影响。目前,运输行业的小企业特别多,安全管理隐患较难完全遏制,但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大数据”模式,可将行业中的车辆运营状况集中收集汇总,并对数据进行全面地、科学地分析,这样便实现了行业从被动事故处理向主动安全预防的转变、传统行业监管向监管精准定位的转变、政府单向指导向行业互动互联的转变,形成城市交通风险精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