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整体发展规划虽尚未公布,但就相关消息却可管窥一端。据媒体14日报道,按照规划,新区远期将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并探索全新的房地产改革模式。
200万-250万人口对于被寄予厚望、成为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样板城市来说,人口是不多的。甚至有所谓业内人士认为,新区有可能是一个中小型城市。这样的判断,似乎与人们对国际化大都市的预期有些不同。不过,上述论断实则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不无关联。
中国之所以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把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有可能会导致“城市病”不断蔓延。正因如此,发展现代化大都市的同时,建设小城镇,对于解决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克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提高城市经营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城镇化”并非一个自然的概念,而是一个规划的概念。因此,决策层在规划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如果城市规划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或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那么此种城镇化就有待考量。
当下来看,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问题在于城市结构混乱。
现在,越来越多的县级行政机构申请改组为城市,中国的县级市将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我国将不仅有国家直辖市,而且有副省级城市;不仅有省会城市,而且有地级城市,以及地级城市所属县级城市。
如果以新区200万的城市规模计算,在我国现存城市结构中,充其量不过是地级市;假如按照人口规模划分,有些县级城市人口超过200万,有些地级城市人口只有200多万,雄安新区的级别又应当如何划分?
对此,笔者建议,中央在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应着力解决我国城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减少地级城市,建立省直管县级城市的行政管理格局。这样的改革既可以减少行政层次,又可以理顺我国行政结构关系,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力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首先,中央政府或可以考虑建设特别行政区。雄安新区作为特别行政区直属中央管理,中央可以将国家经济中心转移到特别行政区。中央企业总部人员也可直接在雄安新区办公,除少数人员乘通勤车往返于北京与雄安新区之外,绝大多数职工都可居住在雄安新区,如此才能减少首都北京的交通压力,并使新区起到疏散部分非首都功能的作用。
其次,其他地区也可参照雄安新区的改革模式。除少数区域性经济中心之外,绝大多数城市都改为省政府直接管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实行县级城市负责人由省政府直接任命的人事改革。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解决地区封锁的问题。现有地级市既可改组为行政公署,也可考虑改组成为特别行政区,由省政府直接管理。总而言之,行政体制改革应当“强干弱枝”,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管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