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源头治假要从“打假不假打”开始
时间:2017-03-17 15:11:4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崔文佳 

  借由“3·15”的时间节点,打假成为近期舆论热点。媒体曝光将一些黑心商家送上头条,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各种关于治理假货的倡议引发持续关注。其中,一个声音尤其响亮,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谈到今年工作重点时表示,将挂牌整治伪劣产品集中地,必要时可以约谈当地负责人、亮“黄牌”曝光。

  “年年打假,年年有假”,舆论场中不乏这样的声音。调侃之余也道出了消费者的些许无奈:为什么打假总跟打地鼠游戏一样?到底怎样才能斩草除根?种种分析大多体现了重典治乱的思路,细化立法、加大处罚、强化销售平台责任等建议也戳中了现实痛点。但我们必须看到,假货猖獗的原因,在渠道,在监管,更在生产。世界那么大,套路那么多,只要生产源还在,商家总有一种方法把假货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源头抓起的治理思路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

  今天的假货生产早已完成了从“小作坊”到“产业链”的升级。面对集中连片的发展态势,整治上也须从“定点清除”走向“规模作战”。在网上,我们可以轻松检索到“全国假货地图”,“北方调料造假中心”“假鞋之都”等诨名早已叫响。这些地区的资源禀赋往往不俗,或起步早、历史久,或曾为大牌代工,技艺成熟,但却不思进取、饮鸩止渴。反观其壮大过程,有制假者贪赚快钱的因素,也少不了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默许纵容。早有媒体曝光,一些执法人员深谙“放水养鱼”之道,很擅长培养“执法生态”,把“罚款经济”搞得风生水起。对制假贩假刨根掀底,要从生产商入手,也要从当地政府部门入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治假要抓源头,不仅是着眼现实的策略选择,更是放眼长远的必然之举。质量是一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把质量提升作为国家战略来布局。有专家估算,我国制造业每年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700多亿元,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等带来的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要想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华丽转身,我们亟须拿掉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等绊脚石。可以说,整治假货的意义不止于维护消费者权益,而是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成色;政府部门肩上的责任不止于维护商业秩序,而是关乎着国家经济的未来。从“打假不假打”开始,刀刃向内、动真碰硬,有关部门才算履职尽责。

  相比多年前,如今中国制造的内涵无疑更加丰富,低端、代工已经不是全部,很多本土品牌已经登上了国际主流舞台。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更让人坚信,“中国质造”非不能也,关键在为。我们期盼铁腕打假能够倒逼更多革新之举,激发更多内生动力,让中国产品的品质更优更久,让中国制造的美誉名副其实。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