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港2月27日电(记者 黄艳梅)《论道》——中国城市化论坛特别节目《小镇·大事》27日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举行。专家学者以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为例,就《小镇·大事》话题展开讨论,探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前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经济学家龙永图,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等专家以及广西住建厅总工程师杨栋、贵港市政协副主席周桂英、贵港市住建委主任罗均职、贵港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罗尚民,贵港市商务局长陈日清,贵港市港南区委书记杨亚俊等官员出席论坛。
特色小城镇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适应当前中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交融、提升效益的必然产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政策上发力,助推特色小城镇加速发展。
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贵港市港南区位于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南部,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人口68万,是“富硒农业之乡”,富硒品牌认定数居贵港市第一,占广西的10%。广袤的富硒土地为港南人民带来了健康和长寿,2016年港南区90岁以上老人有2347人,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6人,是国家标准的2.3倍。“十二五”期间,港南区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1%,高于全国、全广西平均增速,荣获国家级荣誉10项、省级荣誉18项。
桥圩镇作为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的中心镇,近年来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实施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和谐宜居环境,坚持培育特色产业为支撑、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在原有的羽绒等龙头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富硒资源优势,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因地制宜培育生态农业、民俗文化、温泉养生、休闲旅游等特色支柱产业,开启硒+N产业融合升级密码,努力探索特色小镇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港南区委书记杨亚俊介绍,桥圩镇是全国重点镇、“广西工贸名镇”和“中国羽绒之乡”,全镇现有羽绒加工企业98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加工羽绒量占全国的28%,占世界的18%。近年来,桥圩镇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基地”、“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全国乡镇企业合作示范区”和“广西特色农业十大强镇—中药材产业强镇”等称号。
“桥圩,以桥成圩,因圩成镇。桥代表连通、枢纽,圩则代表集市、贸易。”杨亚俊称,桥圩是贵港东南部的经济交通中心,地域文化就是重视工商业,敢闯敢干。这一品质贯穿了桥圩羽绒产业的发展历程,30多年来,广大桥圩羽绒人从原来的走街串巷收购羽毛、到简单的小作坊粗加工、再到今天的提档升级,发展水洗羽绒及羽绒制品加工,以小羽绒“织出”了大产业。
杨亚俊说,当地非常注重招商引资,为产业发展提供活水源头,先后筹资2亿元规划建设羽绒集中区、羽绒工业城等发展平台,种下梧桐树,引来了柳桥集团、华强羽绒等一批集研发、制造为一体的“金凤凰”,通过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拉长产业链、扩大品牌影响力。目前,港南区正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羽绒原料加工基地”目标,依托羽绒城和桥圩工贸科技创业园,引导羽绒二次创业,推动港南羽绒产业从“中国羽绒加工交易中心”向“世界羽绒加工交易中心”发展,进一步打响“中国羽绒之乡”品牌。
龙永图在论坛现场说,打造特色小镇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桥圩镇抓住“羽绒”和“富硒”两大特色产业,桥圩人民发挥开放包容、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打造出有特色、有活力、有人气的特色小镇。
金德钧建议,要把桥圩的羽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优势更优。同时,结合实际资源、本土优势,不断培育和创造新的产业优势,使桥圩镇产业发展保持活力。
马庆斌则对桥圩镇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希望:“希望每一个来到桥圩的人是为了生活,每一个留在桥圩的人生活得更好,每一个离开桥圩的人念念不忘。”
《论道》是贵州卫视打造的一档以龙永图为核心的演播室高端对话节目。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作为节目嘉宾主持,围绕高度、深度、关注度,关注热点事件,焦点人物和国际风云,邀请政界名人、商界明星、学界名家共同论道,致力于用普适的、主流的价值观去进行思想启蒙和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