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4 12:03: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莫洁
2月21日,为期40天的2017年春运结束。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意味着短暂的天伦之乐结束,生活又要照旧。“爸爸爱你,但我又必须要离开你。”近日,外出打工的一对父母写给留守儿子的一封信感动了不少人。
为了生存或更好的生存,不得不骨肉分离,没有情感慰藉和父母保护的“被留守”儿童,就这样成长在有各种隐患的环境中。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等新闻并不鲜见。“没有红,没有绿,眼前只有一片灰黄”,一位留守儿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基本没有什么卫生的概念和习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不会也不懂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更遑论接纳自己……借由一档情感观察秀节目《闪亮的爸爸》(第二季)的摄像机镜头,留守儿童“成长的烦恼”得以直观呈现。令人难忘的一幕是,参加情感观察秀的嘉宾给学生上课,让他们画出自己最爱的一位亲人。有的孩子画着画着就大哭起来,长期缺乏情感依靠和亲子教育让他们找不到情感的宣泄出口,亲人故事哭诉中满溢的孤独苦闷和对亲情的渴望,让每个观看者久久不能平静。
不独同情和悲悯的情愫,在更深层面上关注、爱护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作为一档综艺观察秀,《闪亮的爸爸》选择将焦点对准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群体,“慢”下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痛点,为他们与父母之间建立心的沟通桥梁,这种现实关照和人文关怀是社会共治的鲜明注脚。
没有爱与希望的浇灌,错过了每个孩子的萌芽期,恐怕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花自凋零”了。一档节目可以把现实推到台前让人关注,也可以激发起更多向度的公共讨论和帮扶尝试,但要还留守儿童正常的童年和青春,仅靠一档或几档节目的关照和公众同情的眼泪,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让儿童不再“被留守”,让关照国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提升到社会共识的水位线,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政府资助下,更多像拍摄地云南泸西县城子村小学那样的新校舍拔地而起,但构建严密的责任制度、激活补偿机制、提供充足的教育保障等更有效有力的行动,还要加速再加速。
再全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逮、触及不到的角落和末端。填补治理空白,有赖于一些成熟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发挥作用。据了解,借助“互联网+”,支教平台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更多有爱心和才艺的年轻人加入支教行列。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相比物质的捐助,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精神培育与文化滋养的需求更为紧迫和重要。如何通过社会协作创新途径,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灵看护与调适,需要投入更多思考。
“心灵的留守”更让我们揪心。同在一片蓝天下,希望这些孩子能同样享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多一些真挚平等,多一些实际行动,给留守儿童更多关怀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