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春节期间这一传统习俗的态度在发生变化。烟花爆竹并非过节的“必需品”,更不能成为炫富的“展示品”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很多人或许已经准备了不少烟花爆竹,打算好好地“闹一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反映了人们渴求幸福安康的愿望,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不过,为了大家共有的环境,也为了人们尤其是儿童的人身安全,烟花爆竹还是尽量少放些吧,它并非过节的“必需品”,更不能成为炫富的“展示品”。
环保部发布的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影响情况显示,除夕夜18时,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19个城市空气质量为重度及以上污染。随着燃放量大幅增加,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快速转差两到三个级别,到初一凌晨2时,183个城市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严重污染城市105个。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采取禁放措施的城市,除夕至初一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均未出现明显升高情况,空气质量良好。除了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巨大噪音和满地垃圾,也不容忽视。
有人或许会说,燃放烟花爆竹即便污染了环境,也只是短暂的。可是,它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际上比我们看到的要持久得多。无风时,烟尘久久不能散去、气味呛人;有风时,烟尘会被吹往下风向的人们。燃放过后的大量垃圾,要么运到填埋场填埋,要么运到焚烧厂焚烧,要么丢弃在房前屋后、荒郊野外,它并不会被“一扫而除”。
而且,烟花爆竹威力不小,一旦对人们尤其是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那就很可能是一辈子的伤痛。儿童眼睛被爆竹炸伤、甚至失去光明的惨痛事例,几乎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出现。“这么多年,窗外每一次的鞭炮声都深深震动着我的心!悲剧在不断上演。”山东济南一位眼科医生痛心地说。今年春节,她又目睹了两个男孩被爆竹夺去视力。
有人为烟花爆竹辩解道:不能因为可能发生车祸,就不使用交通工具了。但这实际上是两码事,交通工具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烟花爆竹却未必是我们的必需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春节期间这一传统习俗的态度在发生变化。春节前夕,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1000位市民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2.9%的市民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该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包括“污染环境”(43.3%)、“没有燃放意愿”(36.5%)、“不安全”(12.6%)等。
春节期间,不少城市的爆竹声确实少了。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即便气象条件不好,很多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燃放烟花爆竹,有人甚至将其作为炫富、比阔的“展示品”,认为烟花爆竹放得越多、越响,就越有“面子”,你家放3000元的,我就要放5000元的……
现实中,还做不到大范围“一刀切”地对烟花爆竹实施禁放。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限时限地等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彻底堵住那些不安全、不环保的产品。此外,应该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研发和生产环保、安全、方便的电子鞭炮等替代品,同时大力宣传推广,引导人们移风易俗、广泛使用。
“元宵佳节花灯耀,幸福团圆合家笑。拒绝烟花不放炮,空气清新雾霾少。新年新春新气象,一年更比一年好!”在没有采取禁放措施的城市,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以绿色、环保的方式清新过节,对公众来说是一个值得点赞的选择。在气象条件不适宜期间,为了能有更好的“空气质量指数”,就要关注“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尽量少放、最好不放烟花爆竹。即使气象条件较好,也应理性适度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