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审议讨论《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时,代表、委员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如何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据统计,面对如何养老,90%以上的老人选择待在家里,享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实现这个愿望,需要全社会倾注更多智慧和力量。(1月22日《福建日报》)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部分省份也在致力于推出家门口养老方式,但效果却不佳,能够坚持下来的更少。究其背后的原因,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养老机构用地难、居民及老年人观念转变难、养老服务产品单一、投入不足等方面,致使这种“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家门口养老模式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了摆在政府、社会以及各个家庭面前的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以前社会较为主流的居家养老及公办或民办的养老院,似乎都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群众需求。比如居家养老者如果老人的子女不能时常陪伴在身边,一旦老人遭遇什么意外情况,就比较麻烦;而一些正规、大型的养老院“一铺难求”不说,费用也比较高昂,超过了很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而提倡“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家门口养老方式,却是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但要使它真正落地,受居民和老年人喜欢,政府部门必须吸取其他省市经验教训,从养老机构用地、降低兴办养老院门槛、合法融资、政府投入、社区重视等方面着手。如果仅靠现有的听证会、协调会解决类似问题不是长久之计,应制定一套社区配建养老机构的距离、施工、环评等方面标准,让政府、居民、养老院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助推实现“家门口”养老。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应该大力扶持社区日照顾式微型“半居家”养老院,打造家门口养老样板工程,既有利促进民办养老院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老人自己“常回家看看”,让这种离家但不离亲的“半居家”养老模式,成为改变居民、老年人养老观念的“磨合器”。
总而言之,要避免家门口养老模式叫好不叫座,政府应该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这一领域,大力发展扶持如家政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实体,加大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为这些养老机构的运营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