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规划引导,抓好配套政策这个前提。
建设“三个城市”只靠领导重视还不行,必须落实到规则上。有了规则和标准,部门在审批项目的时候就有了依据。建设脚印城市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继承和创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撑。为了有效指导规划和实践,便于执行和落实,需要将新做法与相关规范结合。湛江修编《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湛江市建设脚印城市规划技术导则》以及“三个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及时为指导“三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力的规范和引导。实践与立规相结合,不但将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而且确保新措施、新做法得到贯彻和落实。
2、坚持近远结合,抓好统筹协调这个基础。
目前,湛江中心城区人口约110万,机动车保有量20.6万台,尚未达到建设地铁的条件。近期,脚印城市建设以缩减街区尺度,打造生活化街道、科学权分配路、建设慢行系统为主,引导广大市民近途步行、短途骑行、中途公交出行、远途拼车出行,提高以公共交通、自行车及步行为主的绿色出行的分担率,远期建设高效公交都市,实现轨道、航空、航运、高速公路多式联运、无缝接驳;与此同时,湛江还结合实际分别提出海绵城市和循环城市建设近期和远期建设目标和要求,针对性解决现阶段存在问题和难题。只有立足现状、规划长远,把远期规划和近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基础入手、从细节着手,才能实现绿色低碳“蓝色生态之城”的规划设想。
3、坚持创新理念,抓好传承突破这个关键。
“脚印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创新的观点和做法,如:规定生活街区的尺度、路权分配的比例要求、机动车道宽度的瘦身要求,沿街商业建筑设置风雨走廊、以及居住组团必须将绿地的2%用作公共空间,临街设置成街头绿地等做法和措施,既是理念上的创新,也是传承和突破。需要规划管理部门从技术标准、管理措施方面处理好已建和新建的矛盾,形成依法办事、规范运作的机制,做到每项举措有依据、每个行动有标准、每个细节有规范,才能使“脚印城市”的理念和做法落到实处。
4、坚持政企合力,抓好资金来源这个保障。
城市建设解决资金问题是难点,只有探索有利于实施“三个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制订促进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循环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采用企业捐建、政府补贴(奖励)、土地捆绑、项目捆绑的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外资投入建设,才能为探索这一成功实践提供保障。
5、坚持绿色低碳,抓好城市转型这个导向。
应对城市发展中的挑战,打造一座好城市的关键是转型。建设“三个城市”是观念转型、消费转型、行为转型。随着宝钢湛江钢铁和中科炼化等重大项目的落户,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湛江的政策支持和倾斜,湛江在迎来跨越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建设循环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湛江市城市与产业双转型,以循环经济模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脚印城市和海绵城市,是以公共交通、绿色交通为核心,解决城市拥堵,引导低碳出行,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宜居之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转型发展,谋求后发崛起的湛江“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必由之路。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和循环城市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在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是湛江推动城市转型、实现绿色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是湛江回归人本城市的纲领与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