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塑城市活力:从“车轮城市”向“脚印城市”转型
湛江是“一湾两岸、拥湾发展”的海湾城市,中心城区呈组团式发展,海湾西岸建成霞山、赤坎一南一北两个老城区,由三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相连接,市区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期“潮汐式”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建设“以人为本、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脚印城市,推动城市交通从“资源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通过建设生活化街道、紧凑型街区,强化社区开放通达,打造适合公交出行、安全骑行、休闲步行的低碳出行城市。初步形成了紧凑型的街区,构建了多元的生活化街道和宜人的慢行系统。脚印城市建设在湛江全面推进、深得民心,近途步行、短途骑行、中途公交、远途拼车出行成为市民喜爱的绿色出行新时尚,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城市活力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重构生态框架:从“水泥森林”向“海绵城市”转型
通过严控开采和涵养回补,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控制;实施“水清岸绿”工程,对14条“臭水河渠”进行了流域截污、生态治理,主要河流水质显著提升;全面排查并完成易涝点的整治,“水浸街”问题明显改善;粤西首个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运营、监测和评估等系列工作提供了平台基础,应急能力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地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后续工作。同时,相继建成的海绵道路、海绵公园、海绵小区为城市增加大量的人工海绵体,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目前,万达广场、保利愿景花园、京基城2期、君豪酒店等四个建筑获得了广东省或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志,初步达到了海绵化建筑与小区的要求;在建的华田路、源珠路等城市道路认真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城市从水泥森林、硬底化向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健全,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转型。
(三)重建物行循环:从“垃圾围城”向“循环城市”转型
积极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围绕资源高度循环利用总要求,着力构建循环产业和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两大体系,重点实施58个循环示范项目。突出利用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两个国家级临港重化产业项目隔墙布局、同步建设的机遇,推进高炉矿渣高值化资源化和钢厂含铁尘泥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钢铁石化循环经济;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及孵化器平台,强化循环经济服务支撑;推进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分类处理体系,在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注重用社会和市场力量推进废品回收,实现垃圾“化整为零”,就地回收处理,强化了城市污水处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正在从资源消耗从向资源循环利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