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不反对碎片化阅读,只是担心……
时间:2016-12-14 11:01:4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易 

  ××同学:

  你好!收到你的邮件时我正坐在火车站的候车厅刷微信,好像自从有了移动网络,有了智能手机,等待不再像以前那么漫长而难熬。所以,看到你的问题,“碎片化阅读会不会毁了我们”,我笑了。

  碎片化阅读,怎么会毁了我们呢?我分明感觉到,碎片化阅读是我打发闲暇时光的一种方式,是我忙里偷闲快速了解海量信息的一种手段,甚至,还是我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种补充。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东翻翻、西翻翻,浅尝辄止,虽然不求甚解,却也能起到开阔视野、了解更多信息资讯的效果。这就好比我们节假日出游,虽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却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领略到各地的美景。

  只是,这个世界给了我们丰富,也给了我们丰富的痛苦。大家常常开玩笑,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大量信息资讯分分钟如潮水般涌来,快速浏览,迅速判断,动动手指,各种转发、评论、回复、点赞,竟让人产生出一种皇帝批阅奏章的感觉。“一张图了解互联网”,“十句话读懂中国历史”,“三分钟知晓西方艺术”……相当一部分人在长期获取碎片化知识之后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拿起手机,世界尽在掌握。可是,放下手机呢?太多无用繁杂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刚才看到的那些信息是真是假,那些观点是对是错!我们的时间、知识碎片化了,我们的思考和判断似乎也被凌迟。

  所以,我不反对碎片化阅读,我只是担心,你读了些只言片语就自以为了解了整个世界。

  碎片化阅读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方式,而不是阅读的全部,它必须要与我们的整体性阅读、厚重性阅读、深层次阅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老老实实阅读经典、踏踏实实慎思明辨,为的就是可以在碎片的时间、读碎片的内容时不被忽悠。就如同,我们只有做尽可能详尽周到的行前功课,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旅游地的历史地理政治民俗文化,才能在短短的几天行程里既看其热闹又窥其堂奥。

  谈到读书,宋代著名学者陈善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读书学习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叫做“入书”,就是通过阅读文本来深入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了解作者意图。其间,你会被动人的情节、热闹的场面所吸引,被精妙的语言、深刻的哲理所打动,被严密的逻辑、精彩的论证所折服,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的碰撞。第二步叫做“出书”,即读完书后,能够对书的内容观点进行分析研究、辨别评价和消化吸收,也就是能够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智慧,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入书不易,出书更难。

  今天,已经有太多人失去了阅读的耐性,已经抓不住长文章和厚重书籍的线索,而那些有着太丰富、太绵密的思考、推理和联想的长文和书籍是需要读者带着巨大的耐性追索着去读的,甚至是一读再读,才能抓住那整条线贯穿的方法的。太长时间沉浸于碎片化的信息和阅读中,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我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将被弱化。

  所以,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的认知格局,离不开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更离不开整体性阅读、厚重性阅读、深层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正是在这样一个反复诵读、字斟句酌、深耕细作、精益求精的读书过程中,培养自己沉潜的耐心,构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把自己接触到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识逐渐连成线、汇成面,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所以我说,碎片化阅读是我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步更新的一种补充。但是,它也仅仅是一种补充,而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