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邻避”走向“邻利”
时间:2016-12-12 11:45: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彭训文 

    近年来,由兴建垃圾、污水、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居民对垃圾焚烧厂的规划建设争议颇多。很多居民虽然支持当地政府建设垃圾焚烧厂,但强烈反对该项目“建在自家后院”,并对此采取了抗争行为。有学者将这概括为“邻避效应”。

    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公众担心的如二恶英等污染问题已可知、可防、可控。目前,中国已全面执行垃圾焚烧新标准,二恶英排放限值达到0.1 纳克/立方米,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一致。很多环境研究专家表示,垃圾焚烧发电厂对自然界二恶英的贡献量已经微乎其微。

    既然技术升级后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已经确定不会污染环境,那么,公众为什么还会产生“邻避效应”呢?

    问题主要出在一些地方政府自己身上。一些地方对垃圾焚烧设施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相关信息披露不及时。项目的选址、论证、规划、建造过程中,相关部门事先没有与公众进行充分、平等有效的沟通,个别地方甚至把项目建设厂区用挡板围得严严实实,附近居民连里面是做什么用的都不知道,难怪他们会反问“既然没有问题,那你躲什么?”

    垃圾焚烧厂选址问题,公众反应最强烈。对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规划先行”,同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兼顾和平衡各有关方面的利益。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先决策后论证”,搞突然袭击,为了节省补偿费用而强行建造,造成民意反弹。最终项目难以落地,导致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相互不信任。

    此外,由于中国环保产业起步晚,部分排放标准、环保监管不够严格,一些垃圾焚烧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未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十分容易造成污染,也使公众产生“宁可信其有”的抵触心理。

    如何破解“邻避效应”,使垃圾焚烧项目产生“邻利效益”?四部委上个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要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变短期补偿为长期可持续发展。

    所谓“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公众对其环境污染防护能力感到放心、住在周围感到舒心。

    要让附近居民放心,垃圾焚烧的厂选址应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可容纳、公众可接受”的原则;进入垃圾焚烧厂的垃圾应该经过前端的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垃圾焚烧行业应该建立严格的焚烧标准,把垃圾烧到极致。

    政府、专业人员和公众对这些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要进行多重监管。在台北市,焚化炉所在地都会成立民间的监督委员会。焚化厂每两个月要把运行状态的各个指标公开到网上,市民可以质询。垃圾倾泻平台上还设置了录像设备,市民随时可以上网查看焚烧炉烧的是什么。

    可见,如果垃圾焚烧的所有端口都在阳光下运行,公众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要让附近居民舒心,除了给予他们合理的经济补偿外,还应落实《意见》所提到的“面向周边居民设立共享区域,因地制宜配套绿化、体育和休闲设施,实施优惠供水、供热、供电服务,安排群众就近就业”等利民措施。在日本,一些焚烧厂周边配套设施建造得非常齐全,有“绿公园”之称,因此周边房价不降反升。

    公众心中有杆秤。如果我们在规划建造垃圾焚烧厂之前能把这些预案做好,同时保证公众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在这样的“邻利效益”下,谁会不愿意和“公园”做邻居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