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行业的严厉整肃,可谓正当其时,也深刻契合了公众的现实需求。但景区旅游秩序的规范,不能仅仅只依靠国家旅游局的“铁拳”,地方旅游部门更应该切实履行起日常监管责任。
据报道,国家旅游局通报称,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完成对本地4A及以下景区检查,共有367家4A级及以下景区受到不同程度处理。其中,107家A级景区被摘牌,包括55家4A级景区。
如此多的A级景区被处理,甚至还包括摘牌这般严厉的惩罚措施,可谓罕见。相信国家旅游局的此番整肃,定会在旅游行业引起巨大反响。不过,公众在拍手称快的同时,难免要问,367家受处理的景区,遍及20多个省区市,问题如此严重,地方日常监管早干什么去了?
去年10月份,旅游行业也曾遭遇“地震”。5A级的秦皇岛山海关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痛下杀手,直接摘牌;今年的通报中,虽未涉及5A景区,却数量众多,令人咋舌。去年“收拾”5A,今年“收拾”4A及以下,一个摘牌“全垒打”就此形成。国家旅游局在整治景区方面,确实是动了真格。
可惜的是,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似乎并未“察觉”国家旅游局的决心。公众甚少听闻,哪个地方能够像国家旅游局摘牌5A那样,摘牌自己旗下的4A景区。至多,拿那些本地人都不太清楚是什么的2A、3A开刀。要知道,自2014年5月1日起,4A景区的评定权,已经下放至省级旅游主管部门。
从管理权限上来讲,国家旅游局直接出手摘牌107家A级景区,其实多少有点“越权”。但换个角度来看,“越权”或许也是对地方旅游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的不满。不说太早之前,就从去年到今年,在旅游行业刮起整肃风之后,倘若地方旅游部门能够切实履行起监督管理责任,该警告的警告,该摘牌的摘牌,哪里会轮得到国家旅游局“出手”。367家A级景区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地方旅游主管部门放纵的结果。
旅游行业售卖的是愉悦的出游体验,而不是其他。遗憾的是,恶意宰客、消费欺诈等突出问题,几乎在所有的景区都不曾杜绝,甚至不少所谓的2A、3A景区,专门就以宰外地游客为“主业”。种种乱象,恰恰说明了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在对所属景区的日常管理上,是多么的孱弱与无力。
地方旅游部门不愿意对所属景区严管重罚,或许也有自己的利益算计。
一则,景区是一个口碑行业,如果三天两头地处理景区,会不会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地方的景区处处是坑,千万别来;二则,景区的日常管理都是地方旅游部门负责,乃是不折不扣的“上级主管部门”,熟人肯定也不少,甚至还不排除会有利益捆绑。此种情况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也是种不错的选择。监管放纵之下,当国家旅游局“痛下杀手”,各个景区“全线溃败”就成必然。
应该说,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行业的严厉整肃,可谓正当其时,也深刻契合了公众的现实需求。但必须要看到的是,景区旅游秩序的规范,不能仅仅只依靠国家旅游局的“铁拳”,地方旅游部门更应该切实履行起日常监管责任,如此,旅游质量的提升方可期待。(■ 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