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误转账后被黑”戳出支付逻辑的硬伤
时间:2016-10-11 15:28:36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薛家明 

    10月4日11时许,家住西安明光路的王女士给一位朋友转账2700元,转完后她发现2700元误转给一位不熟悉的好友“萌妖儿”了。当她想让对方退还时,却被对方拉黑了。而她向微信支付客服95017打电话求助,“客服说转账是我自己发起的,无法撤回,也不能提供对方的信息。”(10月10日 《华商报》)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场景支付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乘坐公交车、地铁,仅需手机扫一扫就完成“投币”;在商城购物时,顾客只需手机触一下支付终端,就完成支付。但“祸福相依”,手机与支付的深度绑定,在给顾客带了便捷生活体验的同时,也悄然埋下“支付炸弹”。而王女士误转账后被拉黑的惨痛经历,就是“支付炸弹”爆发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交易过程分析,王女士误将“萌妖儿”当成收款人进行转账,显然是自己犯糊涂。但王女士要为此付出2700元“泡汤”的代价么?当然不用。因为王女士与“萌妖儿”之间没有形成事实的交易,或者是赠与关系,王女士还应该是2700元的主人。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一直遵循这个原则。比如,我们通过网银转错账,银行方面会积极协助讨回损失金额。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微信方面却拒绝了王女士的撤回请求。微信客服何以如此坚决的拒绝王女士呢?其逻辑是,只要转账当时是自愿的,就不能撤回。这个逻辑明显是错误的。没错,转账时是自愿的,但这个自愿是建立在错误判断之上的自愿。而发现自己犯错之后,王女士肯定会“不自愿”。显然如此片面的自愿,不应该成为微信客服拒绝王女士的理由。  

  事实上,在移动支付中误转账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出于便捷性的考量,微信转账只要选定收款人,就不需要再次核对身份,使用者稍有不慎,就会出错。比如,今年2月福建南安的何先生在春节同学聚会时,酒后竟然在群里连发3个金额5000元的超级红包。由此可见,“误转账后被黑”不仅是王女士个人的安全警钟,更戳出移动支付逻辑的伤。而这个逻辑的硬伤,稍有不慎就会“伤及无辜”。  

  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支付安全指数呢?一方面公众要提高警惕。比如,不要绑定大金额的银行卡,手机丢失要立即注销号码补办新卡,大额转账前“三思而行”。更重要的是,支付APP要修正自己的支付逻辑硬伤,当客户发现转账错误后给予适当的补救措施。比如,一分钟内可以撤回,误转账后客服帮忙讨回,等等。事实上,撤回在技术上并不是问题,微信、qq早已具备撤回消息功能。但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在更关系客户切身利益的移动支付上,撤回却姗姗来迟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