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付宝有7万多块,微信有2万多块,如果我哪天突然意外死了,这些钱会怎么处理(我的家人并不知道这笔钱)?”近日,这样一个看上起有点“杞人忧天”的问题,引起了大量网友围观。不少人留言称“心有戚戚焉”,表示深有同感。律师提醒,随着存钱形式的多样化,国人最好预留这些财富的“通关密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9月21日《扬子晚报》)
春晚小品走红的“钱还在人没了”这句流行语,看来颇有先见之明。时下,年轻人基本上都有支付宝、余额宝、微信零钱、财付通等之类的账号,直通他们的财富仓库。但是,比起银行存钱的有存单、存折或信用卡,上面这位网友“脑洞大开”的忧虑,还真是一个实际问题:此类形态存在的钱财,很有可能因主人的意外亡故而被永远遗忘。
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的“虚拟财产”,对应的是线下捆绑的银行账户,所以无疑也是公民合法拥有、且不容侵占的现实资产。而问题是,“虚拟财产”的隐形存在,的确更易带来“人去钱没”的意外风险。其原因正如网友所言,对于这些钱财数目和使用账号,“多数人都不会活着的时候告诉家人,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会遭遇意外。”那么,不管使用者想过或没想过“钱还在人没了”的变故,反正看似便捷的网络钱包,确凿潜藏着财富继承的“安全短板”。
有种声音称,一个人假如连命都没了,谁还会对“虚拟财产”的区区小钱耿耿于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是封建帝王的极端思想。而显然,这种观念立即遭到了众多网友的群起而攻之:普罗大众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赚来的,就算有车有房,也不愿让钱无端变没了,莫说是几万几千,哪怕是几块几分,也想把它留给跟自己最亲的人。可见,网络支付须要解忧“钱还在人没了”,特别是在意外情况下能够顺畅提供传承通道,已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现实焦虑。
时移世易,“互联网+”的潮流所趋之下,通过网络支付实现更美好生活的公民“虚拟财产”,必将日益普及地成为一种时代“热钱”。而颇为费解的是,个别“融资体态”越来越庞大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改变着人们的存钱方式与花钱习惯,一方面却好像“睡熟”了一样,对于人们担忧的“钱还在人没了”,至今未现令人放心的举措。倒是有人提到,注册使用网络支付时,切莫忽视了其中的一项协议:长期不使用相关账号的话,支付宝会被注销,微信会被收回。
不管是无意疏忽,抑或是有意“装睡”,公众广泛使用着的网络钱包,必须尽快堵上“钱还在人没了”的继承障碍和漏洞。这方面,希冀“在商言商”的网络支付平台,都能够自律自愿地呼应民意,雷厉风行地补上短板,终归让人觉得信心不足。所以,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出手,以硬性规则使之不敢轻视和懈怠,这才更能让人们的“虚拟财产”用得舒心、“躺”得安心。
网络支付更需解忧“钱还在人没了”。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难度并不大,而关键在态度。比如,办理银行卡时,除了卡主本人的手机号码,往往还要添加一个亲人的联系方式。那么,网络钱包要是真正在乎起了注册使用者的意外风险,在落实相关补缺措施时,至少也可未雨绸缪地贴心预留一个亲人联系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