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是反应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级各部门都把推进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工作目标。
2013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左右。湖南省《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见》(湘发[2013]6号)提出2020年城镇化率目标:27个一类县区65%;47个二类县区60%;48个三类县区45%。石门县作为湖南省三类目标管理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45%。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湖南城镇化率达到50.89%,城镇人口达到2451.9万人,常德市城镇化率达到47.6%,城镇人口达到278.1万人,石门县城镇化率仅为39.39%,比全国、湖南省、常德市分别低16.7、11.5、8.2个百分点,在常德市处于偏下水平,城镇人口为23.68万人。石门县要实现45%的目标,城镇化率年平均需要提高1.12个百分点,每年必须完成0.67万人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
石门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从业人口占比较大,农民恋家、恋土、恋乡的情结较浓,同时又是一个山区大县,农村土地、山林分散不适合集中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难以推进,农业人口很难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加之县城规模不大,没有较大的产业集群,城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接纳能力有限,所以通过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来提高城镇化率难度非常之大。石门县要实现45%的目标,最有效途径应该是在区域上作文章,通过扩大县城区和镇区范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与城区和镇区通过道路建筑物的连接,从而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化水平。
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加大城区资金投入,实行“三改四化”,不断提升和改善县城区居住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园区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县城区就业人员的生存环境。2015年,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立足长远,谋篇布局,结合县城区扩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及时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在原有撤区并乡基础上,扩大城区范围,撤楚江镇、二都乡设楚江、永兴、宝峰、二都四个街道,把新关镇闫家溶、七松两村分别划入楚江街道和宝峰街道,把易市镇杨二汊居委会、双溪村、双桥村划入永兴街道;实行乡改镇和村改居工作,撤白云乡改白云镇,改闫家溶等14村委会为社区居委会;大力度开展并村工作,把原有713行政村(居委会)合并成现在331个行政村(居委会),为石门县经济腾飞打造更好的发展平台。
城镇人口包括设区市的城市人口、镇区及镇政府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的人口、通过道路建筑物与镇区连接的村委会(居委会)的人口,是计算城镇化率的重要指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考核内容。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对全县城镇化率产生积极影响,初步统计,撤楚江镇、二都乡设楚江、永兴、宝峰、二都四个街道过程中把新关镇闫家溶、七松村和易市的杨二汊居委会、双溪、双桥村划入县城区范围,新增城镇人口0.55万人;镇区和镇政府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人口有较大幅度增加,通过并村调整有15个村并入11个镇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涉及人口0.95万人,白云乡改镇增加镇区人口0.3万人;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通过道路建筑物与镇区连接的有两个村涉及人口0.3万人,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累计可增加城镇人口2.1万人,预计可提高城镇化率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