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学者洛伦兹在其《人性的退化》第一章中十分深刻、生动地描述了当今世界城市化的过程:“销毁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自然植被,然后铺上水泥,或者最好在公园里铺上草坪;如果还有一块海滩的话,再用水泥砌起一道加固的堤坝,修直小溪的走向;或者如有可能,再让小溪从管道中流过,最后再喷上农药,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给一个顺从并因被城市化而变得愚钝的消费者。”
这样的描述,相信人们都不陌生。30多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着实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无形力量的警告与惩罚:热岛效应带来的自然热循环被破坏,让“城市烧烤”有了另外一种解读;土地硬化面积增加引发的城市洪涝,让“城市看海”的调侃不再新鲜。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18日报道,今年在整个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洪水影响了超过6000万人,超过200人因此死亡,经济损失达1470亿元人民币。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沉、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周边湿地系统退化,成为城市之殇。环境污染、径流污染、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导致城市水循环受到破坏,鱼虾等生物减少,甚至绝迹,也让“牛奶河”、癌症村的报道触目惊心。频繁光顾的雾霾,在改变中国人出行习惯的同时,空气俨然成为会呼吸的痛……
各种各样的信号充分表明,环境这个大系统的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正视问题,才不至于让城市化这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演变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开发,逼迫人们既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不得不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求生存!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被排在取法学习之链的最末端,可见古人对自然崇敬的心情。庄子的主张“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从朴素的角度点明了过度人为是对自然的戕害。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先人对于自然的敬畏。
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中国,路径已经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调下有所转变。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这也意味着,绿色将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历史阶段,辐射渗入到经济社会的不同范畴和各个领域,引领着21世纪的时代潮流。
今天,矫正人类活动的某些僭越之处,让自然法则重新回归,树立敬畏自然的理念,理应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