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聂先生称遭遇“呼死你”软件攻击,每小时600个电话打进,还被要求转账300元可停止骚扰。事实上,与其有共同遭遇的不在少数。通讯专家介绍,可下载一些拦截软件,通过设置拦截无主叫号码电话,便可脱离困扰。警方则建议市民遇到上述情况,可立即报警求助。(7月17日《新京报》)
从一些报道可知,聂先生遭遇“呼死你”软件骚扰攻击并非孤例。据报道,有人因得罪他人被“呼死你”骚扰,有人因网购时做出差评被店家用“呼死你”不断骚扰。可以说,作为城管部门为清理小广告而发明的利器,“呼死你”已经成为比小广告更扰乱人们安宁的牛皮癣。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尚无有效打击“呼死你”的技术策略,但也不能仅靠用户下载拦截软件,不妨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严格落实实名制,铲除滋生“呼死你”软件的土壤。
在互联网时代,“呼死你”软件的传播下载显然不需要卖家与买家见面的方式进行,而是借助网络渠道大肆传播。譬如,买家要使用“呼死你”软件时,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卖家,双方再通过电话或网络社交软件完成交易。但是,双方的联系及交易转账过程显然不可能隐匿无踪,不留痕迹,而需要借助于电话、借助于网络聊天工具,借助于银行卡或网络支付工具。那么,在电话实名制、银行账户实名制乃至网络支付实名制的背景下,只要能够阻断其中任何一种渠道,就能降低“呼死你”的传播概率。或者说,可以从上述任何一种“作案”渠道顺藤摸瓜,追查到买家和卖家。
即便通过上述方式打击“呼死你”软件有难度,也可以从骚扰者实施侵权行为的过程着手。很多骚扰者利用“呼死你”不断骚扰他人的目的无非是获取非法利益,要求受害者支付少量钱财以换取安宁。如此事件中聂先生就被要求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支付300元才能解除骚扰。由此可见,微信实名制并未落到实处,骚扰者属于漏网之鱼,因为稍有常识者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均不会傻到暴露自己的身份。假使微信实名制和银行账户实名制得以严格落实,骚扰者获取钱财的风险大为增加,必然会有所顾虑。
值得强调的是,“呼死你”软件的泛滥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系。这就要求网络运营者须尽到监管责任,有效阻断违法软件的流转渠道。如搜索引擎服务商应设置关键词屏蔽“呼死你”软件,电商平台或应用商店须严格遵循实名制,如实登记软件开发者与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及时下架或屏蔽违规软件和来源不明软件,切断“呼死你”的传播源头。
在互联网上,“呼死你”软件的传播均会有迹可循,留下蛛丝马迹,只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严格贯彻实名制,打破传播链条中的任何一环,都能一定程度上阻止此类违法软件的传播。长远来看,有必要对这些恶意软件严格管控,仅限于特定用途,严厉惩戒擅自开发、传播和使用行为。而电信运营商更要更新技术手段,设置维护信息安全的屏障,将未实名登记和来源不明的呼叫拦截在正常的通信渠道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