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型城镇化 在他们的眼中是啥样?
在绝大部分农民工的眼中,背井离乡,奔赴大城市打工是确保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大城市相比,小城镇似乎缺乏吸引力,但实际上,小城镇带动农村、连接城市,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3年来,四川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每年遴选100个小城镇重点培育。那么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该如何发展才能吸引农民留在家门口就业?在农民工心中,留在小城镇又有哪些担忧?近段时间,记者深入一线调查,透过不同人群的不同视角,了解我省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机遇和思路。
A
农民工眼中的城镇化
个案点击“小镇发展还是太慢,短期不打算返乡”
再有一个星期,2016年的一半就过去了。家住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的蒲映泉又一次拿起了手机,给身在东莞打工的儿子蒲龙打电话:“国庆回来得到不?”“国庆太忙了,估计莫法,元旦我争取嘛。”电话那头,正在加班的蒲龙匆忙回答后,便挂断了电话。2011年大学毕业后,学习外贸专业的蒲龙来到了广东东莞市的一家塑料袋贸易公司工作。一干就是五年的他,从未想过回南充老家。
“从生下来到初中毕业,我人生的前15年都是在镇上度过的。高中三年到了高坪区,但还是没走出南充市。”在蒲龙看来,小城镇冷清的街道、老旧的房屋、稀少的人口是他对家乡的全部印象。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到大城市发展,这是蒲映泉从小给蒲龙灌输的观念。努力读书,考出小镇,则是蒲映泉给蒲龙制定的终极目标。
时光飞逝,如今蒲龙早已习惯了沿海城市的生活。吃惯了清淡饮食的他,现在连一点辣味都沾不了了。若是小城镇加速发展,是否会考虑再次回到家乡小镇?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面对提问,蒲龙一番思索后,给出的答案是“不”。蒲龙说,今年春节,他花了5天时间回家走了走亲戚,随后便返回了东莞。“小镇发展还是太慢了。每年回来都感觉没啥变化,镇上还是那点大地方,还是那一条主街道,还是那一排排老房子,楼底商铺也没见变多。”蒲龙告诉记者,“但这几年的南充市区就变化很大。如果返乡就业,我可能会选择南充,虽然镇上也有企业,但我还是觉得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些,收入也高些。”
问题分析
人口少基础差 小城镇“硬伤”多“小镇人口稀少就缺乏人气;缺乏人气等于缺少劳动力,就难聚产业;产业缺失就挣不到钱,留不住农民,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在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李南希看来,四川小城镇人口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人少”成了小城镇发展的 “硬伤”。为了摸清全省小城镇最新常住人口情况,省住建厅和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专门组成了联合调研组进行调查。三个月的时间,让一份数据浮出水面。记者在 《“百镇建设行动”专题调查报告》中看到,目前我省县城以下的建制镇1904个,其中常住人口在8万人以上的只有7个镇;5至8万人的镇只有11个;3至5万人的镇有103个;1至3万人的镇多达492个;1万人以下的镇更是达到了1291个。镇均常住人口只有0.58万人,远低于全国镇均常住人口水平。
除了人口少,在空间布局上,我省小城镇分布地域差异也十分明显。其中,成都平原地区分布的小城镇最为密集,总体发展水平较好,吸引人口较多,数量占全省小城镇的42%。还有58%分布在川东北地区、川南地区、攀西地区和川西北地区,各地区小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28%、21%、6%和3%。这意味着我省超过半数的小城镇分布零散、人口稀少。
B
镇长眼中的城镇化
个案点击
全方位“动刀”柳林镇焕然一新
6月16日,天气凉爽。经过一夜大雨,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当天气温只有24摄氏度。走在新建的银杏大道上,柳林镇镇长刘红军心情格外好。自从成为“百镇建设行动”的第一批试点镇后,柳林镇多年来待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资金、用地、人才、规划、放权全都一步到位,让柳林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是资金。刘红军坦言,入选“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后,资金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在省财政拨款、地方配套资金支持下,柳林镇的道路修建、场镇翻新等项目陆续展开。记者在当地提供的全镇资金使用情况清单上看到,目前柳林镇主街道及人行道铺装投入320万元;全镇绿化投入330万元;修建路灯投入60万元;管线入地投入80万元;雨污分流投入220万元…… “总共3340万元的充足资金,还让镇上请来了农业、工业等各领域人才,给我们的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农技知识、产业规划等各方面培训。”刘红军告诉记者,用地方面,试点镇还拥有了60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全镇借机改造危旧房420户、棚户区280户,切实改善了群众住居条件。
有了钱,有了地,怎么规划也很重要。在镇办公室,刘红军给记者拿出了各式各样的柳林镇发展规划:“一心三轴六片区”发展规划、“一核一带一环三区多点”“1+6”连片扶贫工程……“详尽的规划让柳林镇的发展走上了正轨。”刘红军说。
问题分析
缺乏量身定制的规划 小镇发展停滞不前
截至2015年底,四川城镇化率仅为4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百镇建设行动”专题调查报告》指出,我省2000多个建制镇普遍 “苗多不壮”,小城镇发展缺乏动力、活力,发展速度相当缓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小城镇镇长、副镇长都表示小城镇发展难度很大,不少镇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面临较大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缺口。
一些小城镇镇长告诉记者,在大城市面前,小城镇没有明显的优势。省内大量劳动力外流至沿海城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价值。如果吸引这部分农民回省就业、创业,不仅能为小城镇聚集人气,刺激内需,促进我省经济发展,还能免于长途奔波,照顾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在发展和规划上,镇长们则表示不少镇都缺乏量身定制的规划,导致产业趋同、缺乏特色、建设粗放、违规占地等问题。“在最早的21个省级重点镇里,就有14个镇缺乏相应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李南希认为,建制镇不论大小、经济实力,都按相同方式管理:构成镇行政基础的职能部门大量被市、县垂直领导,而“镇财县管”制度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这往往导致“小马拉大车”、“有限的权力承担不了无限的责任”等问题。
C
专家眼中的城镇化
大、中、小城市要共同发展
大城市无限发展,小城镇停滞不前?身为省住建厅厅长,同时也是城镇化领域的专家何健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要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尽量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不仅能降低农民城镇化成本,还能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
“这一点德国做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学习。”何健曾实地考察过德国,并将德国与四川进行了对比。东德、西德加起来只有35万平方公里,四川48万平方公里;德国人口8200多万,四川人口超过9000万;德国2530个城市,四川加上乡镇有1800个城市;德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2个,居住了全国30%的人口,其余70%的人口分布在10万人以下的城市,而四川成都就集中了1000多万人口。
“德国几千人上万人的小城市比比皆是,就没有大城市堵车、污染等问题。”何健表示,德国小城市发展得好,跟他们的规划和理念有很大关系。“德国小城市哪怕只有几千人,基础设施和大城市没有多少差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企业大公司以及高校全在大城市,而德国的大企业大部分在小镇上,德国的高校大部分也在小镇上,为小镇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
当前,国家提出要解决好“3个1亿人”问题,即到2020年,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3个1一亿人就是平衡大、中、小城市发展的措施。”李南希告诉记者,“百镇建设行动”就属于第3个1亿人范畴,指现在还在农村的人口,特别是在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让他们就近城镇化,是促进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小镇发展要发挥地方能动性
在小镇发展的同时,小镇和小镇之间的对比也要体现出来。“要有比拼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重要。”李南希认为,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影响,一些镇的“一把手”们对“百镇建设行动”的理解、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这一偏差就决定了在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上的决策差异,进而影响小城镇建设的成效。
“基层执政者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道关口,为让政策发挥更大效应,首先应该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李南希认为,基层执政者要在培训上多下功夫,多和其他地区,尤其是先进地区同行交流,提升视野,学习经验。在方法上,书记、镇长们要提升学习能力,不要怕模仿,该“拿来主义”的就拿过来用,学会分析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