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经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批准,阆中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在推进试点过程中,该市科学审视阆中市情,依托既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始终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着力探索“以文化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借智聚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为有序推进试点工作,该市制订了《阆中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等专项方案,将任务分解到各年度,将举措细化到操作层面,形成明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书。
该市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试点专家智库,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担任该市试点工作顾问,不定期来阆调研指导,把脉会诊。主动向上汇报,多次赴国家发改委、国开行、农发行和省级相关部门,就市民化成本分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等试点任务进行专题汇报。先后组织相关人员赴福建晋江、云南大理、贵州都匀、江苏徐州、广西柳州等地学习取经,借鉴各地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推动试点工作。邀请中科院和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专家来阆进行专题调研,编制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和《可持续能力建设指南》,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做强试点支撑,该市坚持以项目为载体,编报了市政基础、城乡交通、功能配套等8大类67个重大项目,概算总投资达500多亿元,形成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大项目库”,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编制《阆中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涉及市政道路、供排水、海绵城市等共10类31个项目,估算投资90多亿元,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备案。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破解城镇化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利用BT方式实施的巴都大道、华胥路建成通车;采取PPP模式实施、概算投资20亿元的古城水环境治理项目已进入可研阶段等。
做大产业让农村转移人口“留得住”
根据国家相关部委批复要求,到2017年底,阆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9%;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4%。笔者从阆中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办获悉,截至2015年底,阆中市城镇户籍人口36.1万,其中,城区25.7万人、集镇10.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达41.8%。
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该市制订了《阆中市城镇居民落户办法》、《阆中市居住证管理规定》,积极推进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居住证制度,让农业人口进城后,不仅享有市民待遇,还能保留农村的基本权益。
此外,该市实施了住房补贴政策,2015年1月至今年3月,该市共成交商品房125万平方米,发放购房补贴6979.51万元,房产企业让利超过7000万元,带动农村及外地3万余人进城落户。该市还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农业转移人口给予减税费、发补贴、贴息贷款、就业扶持等优惠政策,降低入城成本,吸引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
同时,该市还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将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并实施财政补贴,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将农业转移人口优先纳入救助范围,兜住民生底线。目前,该市社保覆盖率已超过90%。
为扶持创业就业,该市编制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方案》,出台《关于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和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加大创业指导和帮扶,设立农民工创业园、创业街,让转移人口在就业创业上享受更多的税费优惠,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制订《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完成19个乡镇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集体财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
围绕旅游强市目标,该市不断完善功能配套,让农村转移人口盼着进城。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品位,邀请专业机构编制《阆中市可持续城市发展远景规划和可持续城市能力建设指南》和城乡一体化、城镇交通、重要片区和节点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准确定位一城三区和集镇发展功能,形成了主城区为核、中心镇为极、其余乡镇为支撑点的“一核五心多点”城镇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推动城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规划建设3大交通环线和6座跨江大桥,形成“三纵七横”的交通路网,建成安置房、棚改房415万平方米,城市骨架拓展到50平方公里,完善城镇功能。
为让农村转移人口“留得住”,该市做大产业强化支撑。大力发展旅游及关联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一批星级酒店、休闲娱乐购物中心,全市近15万人吃上了“旅游饭”。制订出台《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发展措施》,出台促进招商、扶持小微企业等系列政策加快工业发展。完成3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规划,引进5家上市公司和一批龙头企业,让农村转移人口能就业、有钱挣。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3个农业示范园区、3个种养基地,新培育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市,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