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发布,引起舆论热议。作为一所中学,该校此次选聘教师的“最低学历”是名校硕士。从名单上看,本次共招聘16名教师,其中7名硕士,9名博士;有3名教师毕业于国外大学,其他13名均毕业于国内名校,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不少看官的第一感受是,费尽心力念了硕士博士的人,最终只去了一所中学教书,实在是学历浪费。但在我看来,这是替就业者乱操心的逻辑,也是社会流行的“基础教育用不到高学历人群”的惯常意识。
一方面,就业是双向选择,既然是两厢情愿,跟学历浪费显然没有任何关系。凡不是靠爸妈安排而自己择业的人都明白,最终选定某单位具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其决定性因素,他人并不一定能推测得知。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同样需要高学历人群。大家通常认为高学历人群应该去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而不应该去中小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相对大学而言,中小学所学内容简单,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也简单。有过学生经历的人,都知道不同老师讲授同样的内容,往往有着天壤之别的效果,究其原因,不仅有教学方法的差别,也有教学视野与理解力的不同。当然,高学历并不一定代表高素质,也不代表一定能成为好老师,但从普遍规律来看,无疑更有优势。
虽然硕博士进中学任教不是学历浪费,但不意味着没有反映出一些问题。问题不在于这些硕博士的选择与人大附中学生的幸运,而在于为什么人大附中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一所中学的师资选择,竟然抵得上某些一本或二本高校?从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来看,其间反映出的资源分配的失衡的确令人震惊。目前来看,这种失衡至少体现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三个方面。
不是所有的中学都有此吸引力,人大附中的金光闪闪是资源积聚的结果,但从网友晒出的南开中学2015年拟聘任12名教师的公示来看,有10名是硕士,2名是博士,这意味着人大附中并不孤单。也即,在不同地方都有类似名校积聚资源,跟其他学校明显拉开差距的现象。同时,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别较大,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016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中讨论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愿意去中小学教书的硕士博士越多,越是中小学生的福音,越是我国基础教育之幸。但从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分配而言,应该通过持续的制度修缮,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保持基本的公平与正义。过于失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意味着公民间享有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程度过高,这不是社会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