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快 增势猛 目标高
2010年以来,长三角省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例如,无锡确定了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八大新兴产业。2010年无锡上述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103.7亿元,增幅达28.2%。
在浙江,杭州、宁波等地正紧锣密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区。此外,浙江还把海洋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增长极,舟山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一批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兴产业项目正在规划中。
上海近年来一直将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2010年1-8月,上海高技术产业(不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340.522亿元,同比增长33.93%,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近7个百分点。上海市发改委称,2010年上海高技术产业全年产值达到6300亿元,略超历史最高的2008年的产值(6041.9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左右。一些基础较好地区的新兴产业呈现快速推进态势。比如,作为上海传统的工业强区闵行区,2009年至2010年9月,合同吸收外资达到24.5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合同吸收外资的64.9%。该区负责人介绍,“将把充裕的流动性资本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在发展目标上,各省市都“铆足了劲”。比如,上海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0700亿元、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超过4300亿元,共计实现增加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比目前提高5个百分点。江苏则提出,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浙江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30%左右。
以“国际领先者”为竞争对手
由多名海归高技术人才创办的理想能源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主攻方向之一就是目前被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垄断的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目前,该公司已经实现核心组件“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和“等离子体加强型化学气相沉积(PECVD)”的研发生产,并拿到首批订单,这将彻底打破国外几大巨头垄断市场的格局,并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公司总裁钱学煜说:“这些产业关系着我们在下一轮竞争中的地位问题,因此在起点上一定要瞄准国际前沿。”
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科技部“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其创办人是无锡“530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A”类人才。该公司正研发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系统”生物检测高端技术,比以往提高效率可达上百倍,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美国、韩国等业内领军企业的水平。公司总经理李林说:“在这个技术上我们已经投入400多万元研发经费,目前还在追加投入,并已申报了多项国际专利。”
长三角已经涌现出这样一批瞄准国际高端发展的新兴企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李湛认为,长三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有利形势,拥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领域,全球都还没有形成成熟技术和商业模式,市场架构还在完善之中,这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很多进入机会;另一方面,长三角有着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较规范的政策环境和较雄厚的财富基础,对海外人才一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长三角各省市对技术创新不惜重金投入,“强中求强”。比如,无锡计划到2012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构3.0%;在企业的专利授权中,新兴产业专利量占比达到40%。上海也提出,到2015年,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为目前工业企业比重的三倍),并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等。作为今年的“一号工程”,浙江省政府拟定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超过15%,主要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
前景诱人但需突破市场拓展障碍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堪称诱人。以太阳能为例,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根据各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对发展太阳能发电的目标之承诺,从2010到2020年,欧盟、美国、中国、印度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分别增加40倍、233倍、150倍和200倍。
业内人士分析,在生物产业,仅是小小的“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领域,估计还有90%以上的市场空间,“现在我们年销售1000多万元,将来几年能冲进一个亿。”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说。
调查发现,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新兴产业在与传统产业的竞争中总体还处于下风。比如,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过高,使价格要比传统电价高一半以上,只能靠政府补贴才能进入市场,这也是我国目前90%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出口国外的主要原因。
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与质量处副处长刘华民说,一些节能环保产品,如果政府不首先采购、补贴,市场短期内很难接受。记者调研中了解到,新兴产业产品价格高企,部分原因是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了市场,部分原因则是产品处在产业化初期,成本、销售渠道等存在劣势,市场化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专家们建议,在增产能、促创新的同时,各地要大力加快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避免盲目上马、产能过剩。目前阶段,要发挥我国政府力量主导的特有优势,可以考虑通过各地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加快产品推广,一些起步较早,已有一定基础的地方,政府可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及相关服务产品,加大补贴力度,并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做到“扶上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