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润泽是南方医科大学开设助产专业后的首批本科毕业生,求职毫无难度。根据广东省男护理协会的统计,在广东省三甲医院中,男护士比例已经达到了2%,精神专科、ICU、急诊、手术室成了男护士最为集中的区域。在越来越多男士走进护理甚至助产团队的同时,广东护士的离职率却接近8%。(5月12日《南方都市报》)
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职业的壁垒”、“性别的藩篱”被不断突破。“女城管”也好,“男护士”也罢,这些打破常规的劳动者不仅依靠身份标签吸引眼球,更凭借着比较优势赢得了他人的社会认同。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男护士”要想赢得尊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就必须用出色的角色扮演来说话。
在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种“保护性平等”的陈旧、滞后的价值观念。先入为主地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男性不适合从事什么岗位,通过限制、排斥求职者的权利来进行过度保护,这造成了对求职者一种长期的不利结果。求职者被区隔、被排斥于那些被认为对他们有害的环境,从而失去了机会公平。
这边厢,老百姓求医问药的需求渐趋强烈;那边厢,三甲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护士行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过劳症”和职业倦怠;而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层出不穷的今天,护士不可避免会承受来自病患及其家属语言甚至身体上的伤害。只有正视护士的爱与痛,关注了这个行业的生存生态,我们才能对护士离职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和女护士相比,男护士通常在抗压能力和应急能力上稍胜一筹;而对于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来说,遇到女护士难免尴尬。这一点,已经在职场得到了验证。只不过,和女护士相比,“万花丛中一点绿”的男护士依然显得那么清新和稀缺。说到底,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实现就业观念的重塑和更新,依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护士的技术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护士的服务属性却被人为地拔高;护士被塑造成为一个伺候病患的角色,缺乏基本的体面和尊严。男医生和男护士不仅在薪酬待遇、发展空间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也在社会认同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缺失,让男护士依然缺乏足够的职业吸引力和竞争力。
让男护士更多地进入医疗行业,固然需要市场来调节劳动力资源,也离不开公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摘掉“有色眼镜”,更新社会评价,让 “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才能让男护士成为求职者眼中的“好工作”,才能破解男护士供不应求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