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年轻打工者对未来发展迷茫:除了打工还能干什么
时间:2011-03-14 10:55:10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作者:林晶 

  A 不回家孩子读书咋办

  厂里年轻人不少,但是由于厂里缺人,像陈红波这样有家庭外出打工的也多了,来自山西的陈红波和另外十几个山西人刚到劳务市场时,就被厂里的领导招进来。十几个人中,除了两三个未结婚的小伙子外,其他的都已经结婚了,不少人都是带着妻子过来的。每当说起他的家乡运城,他连说还是家里好。

  “我们那也有活,富士康就在我们那,但是加班太厉害”,问起为何外出打工而不选择山西太原或者家乡运城,陈红波说是想出来看看,其实他的压力更大些,在与记者聊天中,他时不时会提到孩子。三十多岁的陈红波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和很多打工者家庭一样,他和妻子外出务工,两个孩子被托付给父母。

  谁都想离家近点,照顾孩子督促他们的学习,但是迫于生活,陈红波无法选择。他的妻子以前在家里种大棚,自己在外面干点建筑,这两年干活落下腰疼,加上种大棚没以前挣钱了,“现在什么都涨价了,种地一年的成本都不止一万”,迫于无奈,两人只好出来找活儿。

  可他家里还有两个孩子 ,“别看现在义务教育不要钱了,但是孩子生活费用也不便宜,不少孩子都送到私立学校,但是我们没那个条件”,他给记者算了一下账,孩子一年花5000元,自己和妻子花个 5000元,过年回家买点东西办点年货得花个 3000元,“这还算少的,父母那边挣得多就多给点,挣得少就少给点”,陈红波无法轻松起来,“晚点结婚好,要不就上有老下有小”,陈洪波劝导记者。

  陈红波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两人一年能挣个两万块钱,“她要是能挣个八千就不错了,要不然我也不会出来”。但才来几天,对于未来他心里没底。“我的孩子要是能考上大学最好,但现在大学生也不好就业,要靠关系”,虽然纠结,但陈红波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先干着再说,这边工资还算不错”。

  B 厂里曾经来了不少大学生

  厂里毕竟结婚的人少,主力都是早早就退学的年轻人。

  “我是大学生,你信吗?”厂子里有个篮球场,打球时,记者问来自济宁的刘康,“有点像,只有大学生的球才能打得这么好”。刘康当过三年的兵,但是记者却一点没看出来,他走起路来左摇右晃,不像是个当兵的。第一次跟他们打球,是在来了没几天的时候,但他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碰篮球。

  刘康对于记者是大学生感到半信半疑,但还是暂时相信了,但是他和河南的刘明一样都瞪大眼睛,“大学生会来这里工作”。当他很吃惊地说出这句话时,记者才意识到说错话了。大学生真的会来这里打工吗?但真的,会来。

  这是老刘说的,他已经在厂里工作四年了,对厂里近几年发生的事情一清二楚。“你不知道吧,厂里曾经来过二十多个大学生”,听到他说这话的时候,记者脸上的表情跟刘明一样,这二十几个大学生一来,便成了厂里的稀罕物,但没有什么特殊 ,干活要紧,不管学历。果然,没过多久,他们的离开验证了所有人的想法,他们真的吃不下这个苦。“干了没多长时间,刚开始嫌弃工资低,站着工作十个多小时又太累,就走了”,老刘说,“他们干活还真不如那些没读书的”。

  二十几个大学生来的时间太短,除了一时的轰动和不相信外,在厂里的员工眼里,大学生不适合干这活儿。

  C 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来打工

  或许这就是老刘的想法,读书没什么太大用处,所以老刘的儿子也早早地离开了校园,他儿子现在已经18岁了,在这个厂子里干了四年的活,每当说起自己的孩子,老刘满脸骄傲,儿子在割鱼的行列中算是干得不错的,一个月能拿不少钱。

  所以,他以此骄傲,当初让儿子出来的想法是正确的,隔壁家的那位大学生便是榜样,这更验证了他的先见之明。“别说大学生,我邻居家花了十几万,供养一个儿子上大学,到最后还是没找到工作,现在还在家”。老刘说,你让大学生来干这活,他们还不一定干得了,“他们只知道整天学课本上的,割鱼这活你在课本上看了多少遍都不行,必须要动刀,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记者有些好奇地望着老刘,没想到他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但你希望他一直都这样吗?”“不啊,他现在还年轻,将来打算让他学点技术,这活挣得多,但是累啊,还是有点技术好”。没想到,细心的老刘看得挺远,原来早就给儿子安排好了未来。老刘说,他想让儿子学点东西然后自己去奋斗,等结婚后自己也不用多操心,在这儿挣钱挣得差不多了,儿子也结婚了,他就告老还乡,家里那租出去的三十亩地足够养得起自己和老婆。

  D 除了打工还能干什么

  14岁的岳干比其他打工的年轻人要快乐很多,拿着手套当气球,打打闹闹,这是他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但是记者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出来了,而不是在校园里,问为何不读书时,岳干就沉默,从嘴里挤出几个字,“不想读了”,而这几乎是所有河南鹿邑的年轻打工者说出来的一句话。

  四年前,刘明15岁就从家乡出来,去郑州装过电机,去河南一个小城市学过电焊,去宁波一家印刷厂待过,年纪轻轻的他就混迹于多个城市之间,记者惊讶于他丰富的打工经历。而他不是个例,在厂里,大部分来自河南鹿邑的年轻人都很小,十六岁到十八岁,而且很多人都已经在外面打工多年。

  “学校环境不好,管理乱,根本无法学习,所以大家都不学了”。“那最起码混到高中啊,离开初中那个环境,高中要好很多”。但刘明满眼无奈,“初中就已经混不下去了,还上高中,你不理解的”。

  气氛有点尴尬,是啊,没经历过的生活,能有什么发言权,记者决定不再深究这个问题。“那你打算将来干什么?”“挣钱建房娶媳妇”“这些是肯定要做的,不能一辈子打工吧,你这么年轻,没想干点别的,或者去学个手艺,不用这么累。”“不打工还能干什么呢?”

  这一反问,真让记者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年纪大点的人还想着学个技术,但在跟很多年轻人聊天的时候,将来干什么是他们没有想过的问题,或许这本身就不该是他们这个年龄的人去想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