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9个省区市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时间表。文理不分科已经成为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3+3”成了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城市化委员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就相关话题做出了解读评论。
记者:文理不分科已经成为各地高考改革趋势,“3+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为什么各地普遍选择这样的考试制度?和我们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思路是不是一致?
于长江:“3+3”模式,包括文理不分课这种方式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我们对高考制度经过了多年的研究、讨论、借鉴,以及国内很多省市所做的长期试验,现在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相对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确实是我们高考制度改革非常重大的变化和进步。
记者:“3+3”这种考试模式,非常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组合,但是您觉得学生的科目选择空间是不是真的足够大?取决于哪些因素?
于长江:考试本身不可能是完美的,它的空间永远要受限制,某种意义上讲,考试根本不可能完全自由,它必须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我们在现有情况下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对原来高考制度一些弊端的反思,同时兼顾现有的中学教育制度、大学的录取制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算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记者:高考改革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今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打好一个基础,您觉得高考改革怎样能够更好的对接现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呢?
于长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高考的一个目的,但不是它的全部,甚至都不一定是其最优先的目的。实际上现在的改革背后的理念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把教育回归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完善这样一个终极目的,即哪怕不是具体为了培养一个特定的人才,我们也要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