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 ||||||||||||||||
|
||||||||||||||||
张志敏:用心守护有机农业 作者:谭少容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14-09-02 人物简介: 张志敏,天福园有机农庄主。高级国际商务师,通多种语言,到访过欧、美、亚、非四大洲几十个国家。她是有机农业的实践、有机农业文化的倡导者,提出“有机农业,耕农田,耕心田”。 对于天福园有机菜,记者早有耳闻。在一个秋日的上午,记者一行有幸走进位于北京良乡江村国家级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区的天福园,这是一个与外部隔离的封闭式农庄,不禁让人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初见有机农庄主张志敏,我们不免有些诧异,由于常年在土地里劳作,她的皮肤黝黑、身材瘦弱、一副农村妇女的模样。但她的经历却让人感动——没有政府拨款、没有企业赞助、没有科研经费,没有特殊的政策,张志敏用自己的积蓄苦心经营着有机农业。在聆听她诉说一个农民对养育民族的使命和情怀时,我们被她思想的力量深深折服了。 传奇:高级国际商务师去务农 作为天福园的创建者,张志敏是高级国际商务师,通晓法、英、西等多种语言,到访过欧、美、亚、非四大洲几十个国家。她的经历颇为传奇:大学毕业到国家机关工作,她成了令人羡慕的国家干部;后来到驻外使领馆工作,她成了外交官;再后来从机关到企业,她在中粮集团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二十余年,并签订中国开放农产品市场第一单,促成中国顺利加入WTO。2000年她投身于有机农业,开始兴建天福园。 张志敏不是学农的,她所受的高等教育是国际贸易,缘何与有机农业结缘?原来在从事粮油食品国际贸易的20余年里,张志敏已经对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有所了解,认识到一个民族重视农业的程度反映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开始搞农业后,她学习古今中外的有机农业知识并用之于指导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不仅建成了一个农庄,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多种种植多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体系,使天福园成为一个各种自然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的自我滋养的生态系统、一个真正的有机农庄。 屈指算来,天福园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张志敏是名副其实的有机农业的耕耘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在张志敏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之前为了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负责,我才做有机农业,如今已经责无旁贷了。”张志敏说,在中粮集团工作期间,她吃到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就吐。因为担心自己是过敏体质被人岐视,她不对别人说,还像工作狂一样地干活,她一年要签订超一两千万美元的单。在高负荷的紧张工作状态下,本来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她,身体每况愈下。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连获得选择食物的权利都没有,没有自己的健康食物就是一种痛苦,给公司当一个挣钱的机器也没有意义。她深感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萌生了办有机农庄的梦想,要为自己寻找健康的食物。 有人说是上帝造就了她的体质,让她做一个先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做食品国际贸易,张志敏的生活很优越。她却突然投身于当时在中国根本少人问津的有机农业,而且一做就是十余年,很多人认为她是另类,不务正业,因为那时没有人明白她在做什么,谁又曾想到她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回想往事,张志敏曾流下了心酸的泪水:“我完全是做了一件冒险的事。我回家去看看儿子,在楼下碰见老同事、老邻居,跟人打招呼,他们都躲着我。”说起在农庄的生活,张志敏说作为农庄主,她每天亲自在农田干活,而且比农民干得还多。为了不让农民觉得有压力或是有被监督的感觉,她不能和农民一块干活。“那时候真的特别孤独,感觉自己生活在荒漠之中。”但是当她想到很多农民不用农药化肥已经不会种地了,她有了一种使命感:坚守有机农业,为农民走出一条道来! 直到2005年我国才颁布有机食品标准,2008年奥运会让大家对有机农业有了认识,仅仅被少数人关心的有机食品成了一个时尚词汇。现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有机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张志敏毅然写下“有机农业耕农田耕心田”。她说:“如果心田不耕,农田不会耕。”面对追问,她毫不避讳:“我的农庄最近一两年才实现盈亏平衡。一个有机农庄必须要有十年的培育期。”可以想像得到,这十多年她的孤军奋战和对有机农业的执着。 尴尬:献身农业却不是农民 外界在评价张志敏时说她是回归乡土、与自然合作、用真身耕耘、光大中华文明智慧的新农民。对此,张志敏不置可否:“从我决定投身农业的那一刻,我已把自己变为农民。务农十多年了,我仍不能自称为农民,也没有人承认我是农民。” 有时候,张志敏也会反问自己:我每天在农田里和被称为农民的人一起干同样的活,所不同的是我要干更多的活。在农田里干了更多活的人,应该比农民还农民,我怎么不能是农民?那些不愿务农、从未务农、不愿被称为农民的人仍然被称为农民,为什么我在农村实实在在务农十多年仍然不能是农民呢?我不是农民是什么呢? “作为在农村务农的非村民,比村民经受更多的风霜雪雨,外表已经变得很农民了,走在街上已经可以收获到不少势利眼鄙夷的目光了,作为在农村生活十多年的农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村籍大于国籍,在异国居住十年可以获得国籍,在一个村庄生活十年不能获得村籍。”这让张志敏很纠结。 14年了,张志敏仍然不能戴上农民的桂冠,因为城乡二元户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些被称为并被允许自称为农民的人都有农村户口、都有与生俱来的宅基地、都有免费耕种的土地等等农村出生地特权。而张志敏没有这些特权所以不能是农民。 她不无感慨:“人的身份总是随着人所从事的职业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情况却有所不同。很多农民早已不再务农,有的在建筑业里干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早已成为建筑工人,有的在制造业里打工多年,早已成为制造业工人,但是,他们被称为农民工。” 她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首先应该确定什么是农民,持有“农业户口”不一定是农民。确定了什么是农民,才能把农民解放出来。农民是一种职业,并不是出生在农村就能、或必须生而农民,农民需要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农业技能。农业也需要建立职称评定机制,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妇女、儿童和老人被留在农村。张志敏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她引用古人的话说“一夫不耕,民有饥者”:一个信息源自“夫”字,农民是男人,而不应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男”人是“田力”,要让中国农民成长为强壮有力的男人;另一个信息是农民对民生负有责任,一夫不耕,民有饥者。只有农民成长了,才能负起责任。 她呼吁解放农民:“要把中国农民从轻农思想中解放出来,从病态现状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农民气血两亏、营养不良,需要输血,需要营养,需要新生力量。” 境界:面对土地的君子 美国《心灵修复》的作家称张志敏是“面对土地的君子”。对于土地,张志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她说,“壤”字由提土旁、一个“衣” 字、两个“口”字、一个“井”字和一横组成。提土旁:壤是经耕作的土地。“衣”字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表明土壤中并不能直接生长出衣服来、提供不同的制衣原料,暗藏的衣字还可以引申出其他生活必需品。两个“口”:一个指人类的口,另一个指其他生物动物的口。壤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动物提供食粮,人类耕作土地离不开其他生物动物的参与;人类与其他生物动物共生存。“井”是源泉,表明壤是衣食之源,“井”字还使人联想到水,壤不能没有水。—横线:这条横线形象地勾画出壤的特征,壤只是薄薄的土层;这一横在“井”字之下,表明壤是有保水功能的薄薄的土层,水土流失,就不再是壤;井下一横,意味着壤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衣食之源,需要人不断地、妥当地耕作。土壤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只要人类不断而妥当地耕作,土壤必会持续地并恰如其分地滋养人类。有机农业就是一种妥当的耕作方式,不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她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善待土地,就可以过有尊严的生活。” 在天福园我们看到,农庄的四分之一属于涵养区,任凭大自然唱着主旋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茂密得像原始森林一样,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自我繁衍。农庄尽量不筑硬化地面,担心生态被破坏和妨碍土地呼吸。农庄与外界隔离的是一堵墙。张志敏说:“在农庄考虑了很多元素,我之所以建这个墙,是因为外边污染太厉害了,我没法天天去说服别人,我只能先把我自己这一块做好。”此番话颇有点“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味。用张志敏的话说“污染的土地需要时间的修复。过去30多年化学农业实践得出的结果可能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的,不是任何人故意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诚心诚意地与大自然合作,也许不需要30年那么久,大自然就可以自己修复。”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化肥、农药逐渐在中国推广开来。在近30多年化肥、农药每亩的施用量增加了10倍之多。作为有机农业的践行者,张志敏在天福园的土地已有十余年不施化肥、不用化学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她说:“化肥像鸦片一样毒害着土壤,土壤越来越依赖化肥,长此以往,终究有一天土壤会因中毒太深而丧失生命力,到那时,即使施再多的化肥也长不出庄稼,就回天无力了。同时,随着害虫对某些农药的抗药性的增加,杀虫剂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杀虫剂、除草剂中的致癌物质不仅危害现代人的健康,还会在土壤及水源中残留很多年并影响到后代人的健康。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灿烂的农业文明在上千年的重仕轻农的文化中保留下来的不多的传承在现行化学农业的冲击下消失殆尽;采用现行化学农业方式耕种,原本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在化肥的毒害下夭折了,而中国人口迅速增加无疑给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提出了一个难题。” “大自然是有作为的。”张志敏认为,一时的产量的高低不应该作为决定采用何种生产模式的主要标准。化学生产模式产量高只是一时的,不但没有可持续发展性,而且对环境、对人类健康有害。有机农业的产量低也是一时的,在实行有机农业耕作的初期,因土壤中毒没有痊愈、土壤肥力没有恢复,产量会低一些,只要坚持下去,有机农业一定会产出好品质、好收成。 天福园按照“物种多样化,种植、养殖生态化”的理念,种植有十多种果树、观赏兼药用植物,间作或轮作多种农作物(特别是豆科植物),采取尊重生命自由的散养方式饲养适量的并适于本地饲养的家禽、家畜,并配有鱼塘。多样化的农作物、植物不仅有利于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抑制病虫害,还为养殖畜禽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养殖畜禽既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又可以利用畜禽杀菌、除虫、除草。如今,在天福园内,多种种养结合的生产体系已经形成,并实现了系统内营养物质的循环。天福园的有机农业发展改善了土壤,一些消失多年的植物种类在天福园的土壤里恢复生长。 近几年,关于张志敏和她的天福园故事正在被人们口口相传。天福园被誉为国内首家建立自养生态系统的农庄、国内首家同时获得养殖业和种植业双重认证的农庄,多次被中国日报、德、英、法、意等媒体报道,是国内外生态农业人士来京欲访之地。张志敏说:“天福园是靠一个人。只要政府制定政策,天福园模式是可以复制,很多地方的土地也能改造成最好的土地。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