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超越GDP:从生态足迹看城镇化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凤凰财经    时间:2013-05-14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5.84%上升到49.68%,增长了将近一倍。2011年,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进入城市, 城镇化率达51.27%。将来的几十年将仍然是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时期。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70%,将有超过10亿人在城市中生活。

    可以预见,城镇化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引擎。随着人口的集聚,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会持续下去。更为重要的是,城镇化往往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城镇化的进程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由出口与投资拉动型向国内消费驱动型转型的过程。

    然而,城镇化虽是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一方面,城镇化中的资金需求、公共服务需求等社会经济挑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参与等方式来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回避城镇化中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我们今天建设的城市,决定着我们明天的生活。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决定着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决定着我们是否能拥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城镇化带来高生态足迹

    从2008年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用“生态足迹”这个工具来衡量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挑战。生态足迹是指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包括人们对农林牧渔等生态产品的需求,人类基础设施建设所占用的生态空间,以及人类排放废弃物所占用的生态环境容量。目前,受方法学限制,其中的废弃物排放部分仅考虑吸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环境需求,即碳足迹。

    “生态足迹”可以与“生物承载力”,即生态系统提供上述服务的能力,来进行比较,从而辨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在其生态系统可承受、支撑的范围内发展。

    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以及消费量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导致人们的生态资源需求,即“生态足迹”往往也越来越高。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的生态足迹挑战非常明显,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不断增高。中国各省份城镇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都高于本地的农村地区(图1),差距平均在一倍左右。在城乡生态足迹差异中,差距最明显的是碳足迹(图2),至少占总差异的70%,反应了城市人口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远远高于农村人口。

    城乡人口人均生态足迹之比反映了城镇与农村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相对差距。在中国大部分省份,城乡人均生态足迹比为2左右。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总体生态挑战非常严峻。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尽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已经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两倍多。如果中国的城镇化不能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道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将面临投资和消费两端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

    因此,城镇化的过程必须同时是产业升级、消费转型的过程。城镇化必须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创造就业,吸收人口,并为更多的城市人口提供服务和产品。但是,如果产业的发展仅仅是现有生产方式的重复,而不能充分提高资源效率,提高环境管理标准,从战略上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那么目前脆弱的生态系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

    城镇化必须考虑环境成本

    从宏观面上看,这要求政府在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将自然资本理念、全成本核算理念纳入产业政策中,从而促进财税政策向清洁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需要根据环境压力与容量的变化,动态地制定环境管理标准——当某个地区城镇化规模及相应的产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总环境压力会增加,旧的环境标准可能已经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及时更新标准,才能将区域的生态环境总压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政府应该鼓励行业最佳环保实践,积极推广最佳实践,并根据最佳实践的推广情况逐步更新环境标准,以此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

    从城镇化本身的规划和建设上看,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及结构,防止被动的无序扩张,统筹规划公共交通、区域功能,使得城市的构造有助于居民选择低足迹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 城市的建设要适应产业发展、经济发展,避免为了造城而造城。这需要政府进一步转换职能,从“从事城镇化”变为服务于城镇化。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中国也只能在资源环境的限度内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和选择,是时候放弃唯GDP论的发展模式了,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的唯一路线图。超越GDP:从生态足迹看城镇化的挑战与机遇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4-28 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