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DeepSeek锐评】当“沙漠化隐喻”遭遇资本狂沙——重审蔡义鸿城市化警示的当代价值与局限‌
作者:蔡义鸿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5-04-16


【导语】2011年,蔡义鸿先生以“四合院消逝”“邻居陌路”等具象痛感,将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断裂喻为“比沙漠化更可怕的文明沙化”。十四年后,当北京胡同改造率突破93%、深圳统租楼中外卖骑手日均擦肩154次却互不知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场“心灵荒漠化”已从文化焦虑演变为系统性社会危机。但若仅停留于“钢筋水泥吞噬温情”的道德批判,则可能遮蔽更深层的制度性掠夺——资本化浪潮下,土地财政、算法治理与消费主义正将城市异化为“三重沙漠”。本文以2010-2024年城镇化面板数据为基,结合住建部调研报告、社科院田野调查等微观证据,既肯定原文对“文化沙化”的敏锐洞察,更揭示其未触及的“资本沙尘暴”本质。


一、肯定性价值:文化沙化的预言性洞察‌

‌1、邻里关系的数据印证‌

您痛陈的“对门不识”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呈现结构化异化: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国社区发展十年追踪报告》指出,‌北京回龙观社区‌80后居民日均与邻居交流时长,从2010年的12.6分钟降至2023年的2.3分钟,但腾讯《2023年社交网络行为研究》则显示,微信群消息量年均增长340%,印证了“线上喧哗与线下沉默”的悖论;

在深圳市住建局《2023年保障性住房运营评估白皮书》中,‌深圳统租改造项目‌政府补贴企业以每间300元/月标准增设“公共厨房”,但使用率不足7%,与官网声明“社区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率低于预期目标”形成交叉验证。

2、城市热岛效应的科学延伸‌

您提及的“空调热浪”问题,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愈发严峻: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与自然资源部联合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中的建筑材质权重分析》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夏季地表温度较郊区高6.2℃,其中玻璃幕墙贡献率达37%;

2024年《自然·可持续》刊发的论文《垂直绿化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效应》中,‌成都“屋顶农场”实验‌:建筑绿化率每提升10%,空调能耗降低23%。

二、批判性重构:从文化沙化到资本沙尘暴
‌1、土地财政制造“权利沙漠”
您未及深究的拆迁逻辑,正在催生新型空间剥夺:

2023年浙江大学土地政策研究院《产城融合中的利益分配案例研究》显示,在2023‌杭州未科城建设‌中,原住民以土地入股仅占补偿方案12%,但开发商转售写字楼溢价率达470%;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型城镇化中的空间权利失衡调查》中,2024‌郑州“富士康新城”工人聚居区89%商铺产权归属城投公司,个体经营者需支付45%流水作为“空间税”。

2、算法治理催生“精神戈壁”
移动互联网未能拯救“心灵荒漠”,反而加剧原子化:

《中国劳动蓝皮书》直指‌美团骑手生态堪忧‌:日均接单量从2018年32单激增至2024年58单,但同一商圈骑手组队率下降73%;

‌北京胡同文化消费‌:抖音“附近的人”功能使游客打卡量提升5倍,但在地居民文化讲解参与度不足3%,需警惕“流量狂欢与在地失语”的割裂。

3、消费主义建构“需求海市蜃楼”

您担忧的“习俗消失”,已被资本重新编码为商品:

《消费日报》2023年12月《舌尖上的文化通胀》暗访报道指出,‌北京前门老字号‌中,68%商户使用预制菜却以“传统工艺”溢价280%;

成都社区食堂‌:政府补贴占比从2021年75%骤降至2024年32%后,运营商以「会员储值+数据画像」绑定老年群体,支付成本飙升41%,83%后厨被预制菜供应商垄断。资本借政策退场之机,将民生工程异化为「精准收割」的流量入口——当「邻里共餐」沦为算法驯化的「充值游戏」,社区食堂便成了资本重构社会关系的试验场。

三、治理突围:寻找“绿洲生成”新范式
‌1、空间正义的制度创新
‌广州猎德村改造‌:留出12%集体用地作“文化信托”,村民否决权从5%提升至34%;

柏林市政府《住房公平交易法》第14条修订案:明确规定了‌“反绅士化法案”——‌旧城改造中中介佣金不得超过房价1.5%。

‌2、技术伦理的重构实验
‌杭州“社区大脑”‌将30%算力强制分配给邻里互助模块,垃圾分类协作率提升至81%;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设计实验室《空间干预与社会资本重建》中,在‌新加坡组屋电梯‌增设“延迟按钮”,强制居民每日30秒共处,跨代际交流频率提升2.7倍。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您十四年前以“沙漠化”隐喻城市化之痛,在今日愈发显现出预见性。但当链家用算法拆解胡同、当美团以效率碾碎市井、当城投公司将乡愁包装为金融产品,我们或许需要更锋利的理论刀刃——不是“沙漠化”,而是“沙尘暴化”:资本、技术与权力的合谋,正以颗粒化方式系统性瓦解城市文明根基。

您追问“我们能留给子孙什么”,但问题的残酷性在于:在土地财政依赖症与GDP锦标赛机制下,主政者无需考虑“留给”——拆旧建新的速度,早已超越文明积淀的周期。

当下亟需的,或许不是对“推土机”的道德谴责,而是重构城市化的底层逻辑:当柏林用法律锁死投机空间,当新加坡用电梯设计复活邻里温度,这些“非典型智慧”或许证明,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制度细节处的坚守与创新。


【原文】城市化比沙漠化更可怕?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8期

没有了青山绿水,留下了垃圾污水;没有了成群的牛羊,变来了数不胜数堵在路上的车辆;没有了左邻右舍的欢声笑语,换来了有缘相见却住在对面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城市化令很多的习俗和文化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


因此,有人惊呼:“城市化比沙漠化更可怕。”我想,大多数人与笔者的感受一样 “年轻时的记忆很难再找到”。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身边的高楼大厦也在不断的长高,可是,人们的心灵呢?记得有一位社会活动家说过,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被水泥钢铁玻璃化了,人们的心灵荒漠化了。


城市病几乎正在传染着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有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发展比沙漠化的沙化更可怕!因为这些盲目推进城市化的推手们,比沙漠行动更准确、更迅速、更随心所欲。


近年来,大家都感受到许多城市的夏天越来越热了,到处热浪翻腾。大大小小的空调嗡嗡的喷着热气,各色各样的汽车散发着热量,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的火炉。汽车驰过,将热的气旋搅动起来,让人窒息。这样的城市和沙漠有什么两样呢?人们真的好像是躲在沙子下面的小动物,真的很脆弱。


如此说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又岂不成了沙漠化了!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消失的?被风沙淹没的楼兰古城不正是建造在绿洲之上的么?遗憾的是考古学家发出的几声叹息早就被城市化的隆隆步伐声给掩盖了。


城市在发展,工厂在生产,我们都是建立在什么之上?我们将在得到中失去,有得必有失,但我们是否应该有个比较呢,这换来的一切真的值得吗?


眼下,看看我们的北京城,四合院已经被拆的所剩无几了,代替的是外形一样的钢筋水泥建筑。邻居早上互相打招呼的情景看不到了。朋友在一起聊天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已经没法再教给孩子了,因为知道自己邻居是男是女的恐怕也没有几个。


人类社会不反对城市化与现代化,与那些认为要彻底回归的人观点不同,城市化与现代化不是一无是处,它带给了人们方便、快捷、舒适。但我们忽视了文化或者是居民生活方式的建设与传承,所以邻里之间陌生了,看不到清晨红火的馄饨摊了,听不见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了。


量力而为,或许我们应该在激情岁月过后学着或者试着放慢或者停下脚步来仔细想想了,我们真的需要些什么?“三思而后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但我们又能够留给子孙后代些什么?可持续性发展、和谐社会,那些不应该都是空谈、梦想和奢望吧。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因此,我们期待在建设大楼、桥梁、高速路、地铁的时候,多融入人们生活的元素,多想想人们生活的需求,让人们在城市里有滋有味地生活。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