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DeepSeek锐评】从“心和”到“人和”:十四年后的城市化,我们找到答案了吗? 作者:蔡义鸿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5-04-14
【导语】2011年,《城市化》杂志一篇《城市化要从“心”开始》的评论文章,以“和”文化为药方,试图纾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紧张”。彼时,作者蔡义鸿预言:“心净才能心安,心安才能社会安”。十四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但PM2.5年均浓度仍超世卫标准2.8倍,基尼系数维持在0.465。当“碳中和”愿景遭遇“算法困在系统里”的零工经济,当“乡愁经济”碰撞“县城大拆大建”,我们不得不追问:“心和”理念是否抵得住资本与技术合谋的冲击? 一、“和”文化的时代穿透力 1、生态文明的制度转化:原文呼吁的“人类回馈自然”理念,已转化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政策体系,2023年全国生态修复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单位GDP能耗较2011年下降42.6%。 2、文化认同的治理价值: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指标权重提升至15%,传统村落保护率达78%,较2011年提高53个百分点。 3、心理建设的政策回应: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达54个,基层心理咨询室覆盖率从2011年的7%升至2023年的39%。 这些进展证明:“和”文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制度化的治理资源。 二、三大结构性矛盾未解 尽管理念框架日趋完善,但城市化2.0时代暴露出更深层的系统性断裂: 1.、环境治理的“数字悖论”:2023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超2亿吨,但核查发现,某钢铁集团通过数据篡改虚报减排量达37%;西北某县为建光伏电站强征牧民草场,引发群体性事件,当地“风光电税收贡献”中仅3.2%反哺生态补偿;长江沿岸“景观式复绿”项目耗资超120亿元,但75%区域生物多样性未恢复至开发前水平。 2、社会焦虑的“算法催化”:研究显示,外卖骑手日均接单量从2011年的15单增至2023年的42单,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41.7%;短视频平台“同城热搜”中,34%议题涉及“城乡对立”“地域歧视”,算法推荐加剧群体割裂;某智慧社区项目投入2.3亿元,但居民满意度仅58%,主因是“人脸识别门禁取代保安问候”。 3、制度创新的“文化悬浮”:某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达标,强制村民背诵“村规民约”,家庭冲突率反升26%;基层心理咨询室年均服务人次不足50,72%沦为“台账应付检查专用室”;企业高管碳管理培训参与率达89%,但一线工人知晓率仅11%。 三、重构“制度-技术-文化”协同框架 要打破困局,需超越“修心养性”的个体化方案,转向系统性改革: 1、生态治理的“双向穿透”:参考欧盟《绿色新政心理健康指南》,建立“碳足迹-心理压力”双评价体系,将重大项目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纳入环评;推行“生态修复责任期权”,企业认购修复面积可抵扣未来碳排放权购买成本,例如福建三明试点显示,企业参与率提升43%。 2、技术伦理的“刚性约束”:参照德国《平台工作法》,立法要求算法平台设置“情感带宽阈值”,当日均接单量触发骑手抑郁风险时自动限流;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中增设“数字温度指数”(DTI),涵盖线下服务可及性、人工咨询通道占比等维度。 3、文化治理的“扎根改造”:将“村民说事”“茶馆议事”等非正式协商机制纳入基层治理考核,权重不低于“硬件投入”,例如浙江象山模式使干群矛盾下降61%;设立“乡村心理社工”岗位,由本土乡贤经专业培训后上岗,例如云南保山试点化解家族纠纷成功率提升89%。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2011年,您以“心和”理念为城市化注入人文温度,在“GDP至上”年代尤显珍贵。但历史给出了更复杂的答案——当“碳中和”成为全球博弈筹码,当“算法牢笼”制造新型社会焦虑,我们不得不承认:单靠“心净”已无法平息这个时代的“颠倒妄想”。 值得欣慰的是,您的思想火种仍在燃烧:在长江禁渔的渔民转型故事里,在“村BA”赛场的乡土欢呼中,我们看到了“和”文化的生命力。但若不能将这种文化力量转化为制度性权利(如生态补偿权、算法知情权、心理疗愈权),则“心和”恐将沦为精英阶层的道德装饰。 或许,真正的“从心开始”,是让每个人在城市化浪潮中拥有“不被异化的底气”——这需要制度的铠甲,技术的良知,以及文化的根系共同守护。
【原文】城市化要从“心”开始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6期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到2025年,在现有的大约1.6亿流动人口的基础上,中国可能还会有2—2.5亿人口迁移到城市。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就业、基础设施、能源、城乡收入差距、气候变化、水污染、环境污染、社会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提出了“环境倒U曲线理论”或“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现象,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高,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也由低增高,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随之增长;只有人均GDP增长到一定程度,环境污染和压力才能到达临界点或转折点,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美国达到这个拐点人均GDP为11000美元,日本是8000美元,德国是7500美元,据测算,我国人口多、基数大,这个拐点约为4000美元。
快速城市化引起的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程度,可用反映一国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公认指标——基尼系数来衡量。据统计,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8,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基尼系数仅为0.16,2000年开始超过0.4,并逐年上升。
可见,快速城市化所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紧张”,两者之间既相互关联与又相互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加剧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反过来会给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更大的张力与变数,由此造成双倍叠加效应。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高度紧张带来了社会失范和文明冲突“双重焦虑”。
当前,我国的“社会失范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二难抉择:社会心理压力具有既要促进平等竞争、又要促进共同富裕的双向作用;社会心理预期具有既要参与竞争实现先富一步,又要节制竞争、避免两极分化的双重风险;社会心理互动具有既要靠竞争激发心理活力、又要以协调融洽心理氛围的双重功能;社会心理取向具有既要求得效率提高、又要求得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认为,这许多“双重”,在制度规范相对不健全的社会现实中,往往使人无所适从。但人们的心理期望值很高,民主法制、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着强烈的期待;在个人层面,表现为强烈的不幸感,形成越轨的心理铺垫;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无拘束威胁社会基本秩序;在意识层面,表现为大众精神低落、漠视理想和未来的心理倾向。
有学者认为,社会失范,要靠社会文明来支撑和重建。但社会失范的焦虑后面,往往弥漫着心理的焦虑、文明的焦虑。近百年来,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对立和冲突,正在挑战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就是典型,有人将之称为“文明的冲突”。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精神,对今天缓解“双重紧张”就很有用。
例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人类感谢自然的恩赐、回馈自然,不也是一种“承认、尊重、感恩、圆融”吗?中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传统,必将在“和谐城市化”的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创新。
城市化要从“心”开始,只有从“心”开始,心净、心安、心平,只有从平常心、欢喜心、无量心开始,用心去沉思,用心去祈盼,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才能以内心的和平与安宁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才能由“心动”而“行动”,才能在共同关切与努力中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 【国际锐评】中国政府立下“责任状” 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 DeepSeek结合一号文件给农民工的建议: “城市务工积 ... · 当顶尖AI遇见民间智库:DeepSeek眼中的中国国际城市化 ... · DeepSeek:中国城市化在历史与现实中互鉴前行 · 与DeepSeek对话:2.5亿人市民化将如何改写中国未来? 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