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 ||||||||||||||||
|
||||||||||||||||
首个“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在沪成立 作者:陆文军 来源:城市化杂志 时间:2016-12-2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对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大量人口流动以及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等,我们的城市面临着比以往更多、更复杂、影响更大的威胁,围绕应急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管理的需求,‘城市风险管理’已成为今后我国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要把亡羊补牢转化成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更多地用科学方法注重于事前的‘防’,一套完善的体系用于事中的‘控’,以及最大减轻损失的事后的‘救’上。”在11月17日同济大学主办的首届城市风险管理国际论坛上,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囗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的这一席话语,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 本次论坛主题为“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风险管理”,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三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重点围绕城市交通、城市建筑两大行业热点话题,分享、学习中外城市风险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研讨城市风险管理新思路、新技术,旨在为行业及风险管理专业人士提供高效交流的平台,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城市风险管理思路,从而促进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和谐稳定发展。 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上海市副市长陈寅、国家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国家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徐春、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出席论坛并致辞。 应邀作主题演讲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教授丁烈云,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陆键,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教授费尔南多·洛佩兹,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越,英国Willis资本科学及政策部CEO、国际保险社团执行委员罗恩·道格拉斯勋爵,内容分别涉及数字建造与工程安全、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保险、保险行业对城市风险管理的作用,以及为未来安全和财富进行风险管理和弹性城市建设,从不同视角对“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风险管理”作了多侧面的阐释。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城市风险管理已成为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发展方向,社会需求急迫。建议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与金融保险的作用,让政府、行业和保险业合作形成一个链式的风险管理。目前轨道交通运营已分别与气象局、保险业携手合作,开始风险管理的探索实践,通过论坛将推动形成三方合作,使风险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此外,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各领域内的应用,为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为核心的城市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当天,作为国内外首个聚焦城市风险管理的研究院,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依托同济大学丰厚的学术和管理资源,聚焦城市发展的难点、热点、痛点,开展与城市发展、城市管理、风险管控等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探索新的理论、探寻新的方法,培养掌握城市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复合创新型研究人才,并通过举办国际论坛,为政府、业界、科研院所提供高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成果的发表与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解决事关城市风险的重大任务和挑战提供创新思路、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 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采用理事会管理下的院长负责制,孙建平担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下设理论研究中心、项目推进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情报分析中心(杂志社)和管理部门。研究院理事单位包括国内著名企业集团、保险公司和相关行业协会、学会等。聘请城市建设、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院系的知名教授组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并与中国工程院、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Brokerslink、Metropolis Risk Management Consultants等国内外专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次论坛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等若干国内著名企业集团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和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承办。当天,由孙建平主编的《交通安全风险管理与保险》《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两新书发布。 孙建平: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风险管理 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我国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密度高,城市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管理面临着自身所特有的问题。我们所面对的城市风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安全事故,而是当代城市中层出不穷的传统和非传统公共安全问题,城市发展呼唤风险管理。城市风险管理需要政府部门来统一规划、引导支持,但所有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业内专家学者和监管部门已开始探索在工程建设、市政设施运营维护、交通运输领域,运用保险机制进行风险管理。城市其他行业也都一样,管理方、保险机构、企业及个人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这就是机制的创新。 丁烈云:数字建造与工程安全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平台和强大引擎,但相比于制造业,建筑业在新技术利用效能方面相对滞后。存在有粗放式、碎片化的生产方式导致效率低下,由于信息损失导致的浪费占到工程造价的3—5%,专业碎片化:功能缺失/冲突、过程碎片化信息丢失、设计者与建造者分离、建材生产者与产品工程师分离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符合国情的数字建造创新技术体系。在信息化背景下,数字建造是建设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建造不仅实现工程的实体价值,而且实现工程数字资源的增值;工程安全控制,应充分利用工程的数字资源,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陆键: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风险管理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 2014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共196812 起,死亡人数58523人;铁路发生较大事故共6起(件),死亡人数1232人;运输船舶水上事故260件,死亡失踪人数247人。 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两重性、未来性、事件性、目标性等基本特征。隐患往往是可能造成某种不良后果的源头,而事故将会伤害到人员、环境、财产或其他方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应该融入到交通管理的方方面面,应贯穿交通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实施综合化、系统化、平台化、智能化。 费尔南多·洛佩兹 IDI保险:城市设计保障的基础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教授 经验表明,人为过失和疏忽是建筑发生结构性事故的主要原因。实际建筑发生结构性事故的几率取决于工程采取的评估方法和风险管理手段。作为防止事故的一种措施,我们基于信度研究的方法来评估风险并修正技术规范,但这种措施只能预防1/4的结构性事故,剩下的3/4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 为什么需要建筑潜在缺陷保险?因为一项新的建筑工程项目是重要的长期的财务负担;一旦工程出现问题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有可能严重影响相关法人的声誉和财政;所有的建筑工程项目都存在风险,风险转移十分必要。当前,以订立建筑保险来规避金融风险及法律诉讼已成为世界趋势。 顾越:保险行业对城市风险管理的作用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城市风险的组成非常复杂,包括有自然气候风险、自然气候风险、意外及人为风险、健康和环境类风险、质量安全和责任风险。例如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灾害发生后需快速处理和做好善后。因此,对政府财政资金压力、救灾能力、补偿额度、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压力都是巨大的。实践证明,保险是城市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的保险覆盖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应把机制体制创新、风险管理与政府职能紧密结合。 罗恩·道格拉斯 城市发展:为未来安全风险和财富进行 风险管理和弹性城市建设 英国韦莱资本科学及政策部CEO、国际保险社团(IIS)执行委员 保险在风险管理和弹性建设中有至关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公有、私有及混合所有制机构在传统和新兴保险机制、风险共担和转移等方面都有了创新,保险在降低风险的过程中担当了主要角色,比如建筑类法规和规划中强制要求火灾风险的内容。 城市风险管理应整合进财务评估、投资及经济决策、政策制定及监管实行。如果没有在市场、法律及财务中运用4M法则,即方式(Methods),标准(Metrics),模型(Models)和市场(Markets),那对于我们今后几十年如何达到应有的适应能力来保护生产生活以及资产将带来困难。 林 鸣:城市工程建设风险管控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恰似超级工程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技术复杂性、施工难度、施工风险都极具挑战性。建设者需要在软弱地基上建成世界上最长、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并在水深十余米、软土层厚达几十米的海中建造两个离岸人工岛,实现海中桥隧转换衔接。筑岛所需的钢圆筒直径22米,截面几乎和篮球场一样大,最高达50多米,差不多是18层楼的高度,单体重约550吨,体量和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在“深水深槽沉管安装”’“深埋沉管结构设计”在基础沉降、沉管的水密性都达到了世界最好水平,得益于全面推进“风险管理”。 张柱庭: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与安全生产责任的界定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 交通运输部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总体思路:明责(明确职责及履职标准):是尽职免责、尽职减责的基础;定责(确定责任主体):是尽职免责、尽职减责的关键;履责(履行职责):实行闭环管理并留痕,是尽职免责、尽职减责的核心;追责(失职追责):是尽职免责、尽职减责的保障。 陈振林: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思考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 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60%。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 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推进“上海智慧气象”建设,将达到以下目标:气象公共服务对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气象灾害及各种衍生灾害的风险管理形成有力支撑,气象预警信息实现靶向性发布和全市广覆盖。气象与不同行业如航运、航空、环保、旅游、卫生等领域形成深度融合对接。移动互联和智能识别等技术得到深入应用,基本满足市民和专业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施欣:船舶溢油:港口城市运行中的风险与挑战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 我国应确立海事部门作为溢油溢油防治事务管理主体的地位,综合集成环保、海洋、渔业、能源、水域、港口、航道、海事等各类管理职能,实施一体化管理,尤其是负责重大溢油事故的协调处理。 在油污损害赔偿方面建议将基金相关法律问题纳入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在修改《海商法》时,增加“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一章制定专门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 李军:特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与研究 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首席建筑师 日本的避难场所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上面提到的公园、绿化带及高筑平台等室外避难场;另一种是学校、体育馆等室内避难场所。我们看到,在日本的应急避难建筑比例构成中,学校、体育馆等文教设施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1%。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很多的学校资源,可以借鉴和利用。应急避难建筑更多的用来对抗风灾,依据本市灾害防御措施,在台风预警发布后,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 王成宝:城市内涝风险及保险业对策 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越发严重,沿海地区及一些基础建设较为薄弱的城市更是受风、暴、潮、洪等极端天气影响巨大,城市内涝现象严峻。2015年8月,国家防办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2015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灾害,受灾人口255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1亿元。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对其管辖的排水设施维护不当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应负有民事经济赔偿责任,通过责任保险的应用能较大程度转嫁职能部门的责任风险,及时化解民事责任纠纷。 周红波: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耦合评估与控制探讨 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截至2014年底,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500亿平方米,其中城市建筑面积约200亿平方米。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物在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建筑材料老化、结构性能劣化、抗灾防灾能力降低、城市建筑物附属设施隐患多(包括幕墙坠落、面砖脱落、外保温脱落等)等,设计不合理和施工质量差等导致的先天安全性不足等。 陆林军:我国超大型城市交通运营的风险挑战及风险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造就了这么多超大型城市(城区人口大于1000万):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天津,城市人口的急骤增长,但有限的道路基础设施,给交通运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人们对风险的理解还存在模糊意识,一些先进的合规理念还没有得到深入贯彻,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不高。主要问题包括:能用于风险管理的资源有限,缺乏相关的专业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的实质性功能尚不具备,独立于其他检查的合规风险检查机制尚未建立;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在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和其他部门尚未形成资源信息共享、沟通合作、协同配合的机制。 朱德米:城市社会风险与制度脆弱性:建设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几乎当下所有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都是从小规模的信访、上访或网络舆情开始的。在风险生成机制阶段,政府与特定人群之间的沟通几乎都是失败的。特定人群的预期与政府行为的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差距过大引发了风险。 在全球反建制派,反精英主义的浪潮推动下,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迫切需要社会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风险沟通能力,实现弹性治理。弹性社会治理体系主要包括:(1)包容性决策过程;(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3)实质性的公众参与;(4)回应性强的风险沟通。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