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绿色发展”的重要之举
时间:2016-03-10 14:38:58  来源:中国建材报 

  新型城镇化,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两会上的重要主题。恰逢“十三五”开局之年,今年两会上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重要工作方向和长期规划目标。

  作为我国原有城镇化的升级版,“新型城镇化”在国家以“绿色发展”为总纲领的大背景下,“新型”的本质与内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国人对新型城镇化的向往和憧憬,就是用一座座“绿色城镇”点亮新型城镇化的浩瀚征途。

  何为“绿色城市”?更多城市管理者的观念,或是通过栽花植树,让城市充满绿色的自然生机;或是痛下狠手严格治理城市工业污染,关停各种不合格的污染型企业;或是让绿色建筑成为城市标志,让绿色服务装扮城市容颜……

  所有的设想与勾画,都是创造绿色城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似乎不那么美好,甚至极有可能毁掉一切希望和愿景。就像可能随时引爆的隐形炸弹,却又往往被人们所漠视。

  这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老旧、高污染高排放、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基建设施、房屋楼宇等进行改造、翻修甚至彻底废弃而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以及在兴建新型社区、基建设施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装修垃圾、边角料废弃物等建筑垃圾。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建筑垃圾也将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垃圾围城”越发成为任何一位城市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难题。

  堆放、填埋或回填始终是建筑垃圾最传统也最常见的处置方式。让数十条鲜活生命瞬间消逝,让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的“12·20”深圳滑坡事故,正是被管理者们忽视的“垃圾炸弹”以最惨烈的方式敲响警钟,警醒着我们绝不能小觑建筑垃圾处置不当所造成的灾难。

  试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城市的深圳,都会发生这样的严重事故,纵观全国各个城市乡镇,又有多少类似的隐患?难以想象。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捶胸顿足、后悔不迭,却少有人知,这些传统处置方式长年对土壤、水源和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和侵蚀,更是长期危害生命、贻害子孙的巨大毒瘤。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建筑垃圾处置方式的落后,完全是南辕北辙,并日益形成强烈掣肘。可以预见,建筑垃圾处置方式若不及时转变,当城市垃圾业已成为遍布每座城镇底下的隐形炸弹,人们向往和勾画的“绿色城镇”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脆弱外壳时,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终将为此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刚刚开启序幕的当下,任何一位建设者、管理者都必须正视这一大产业课题,将其视为绿色城镇建设的重要之举,甚至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上,通过技术升级改变以建筑垃圾为代表的城市垃圾处置方式,让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新方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所幸的是,今年两会上,不止一位代表委员提出了要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新技术和新方式。特别是新闻出版界部分政协委员,自两年前提出“水泥错峰生产”,并迅速引发水泥行业生产方式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以来,又一次以联名提案的方式提出“加快建筑垃圾100%资源化产业发展”。

  政协委员们通过敏锐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呼吁采取建筑垃圾100%资源化的科学处置方式,是真正破解垃圾围城困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城镇”,并使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产业链真正循环起来,融会贯通的最佳方式,并提醒城市管理者们急需将这一课题高度重视起来,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计划和部署中。

  提案中,政协委员们通过基层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并掌握大量详实的资讯、数据和事实情况,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途径。针对我国早已自主研发出完全可以将现有的及持续产生的建筑垃圾“吃干榨尽”,生产出近百种再生绿色建筑材料的建筑垃圾100%资源一体化技术和项目,却难以推广和普及的事实情况,提出了加强资源化循环产业发展,逐步代替传统垃圾处置方式的一系列举措的建议。他们还发自内心的呼吁:不要让深圳滑坡事故持续上演,更不要让后代子孙远离新鲜空气和清澈水源,实现建筑垃圾100%资源化,是绿色建材产业得以发展和腾飞的必由之路,真正实现了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