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张家港系列报道之二
张家港,一座港口工业城市,2008年却捧回 “联合国人居奖”。
将一个纯粹的工业城市打造成“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张家港在城市化建设中投入的力量与它在经济发展上挥洒的手笔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转型升级与城市化尽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张家港,两者却紧紧有机联系在一起。
走进张家港,我们体会最深的是,“联合国人居奖”这项桂冠戴在张家港城市的头顶上是那样恰到好处。
城市化,人人享有同城待遇
城市化,就是要让全市人人享有同样的品质生活,分不出农民和城里人。这是张家港人对城市化意义的理解。
行走在张家港城市的街头,有些设施很醒目:比如道路一侧的环境信息显示屏,屏上,当天的空气质量等级、饮用水水源水质、实时噪声监测、空气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市民张大伯说,“农村也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据了解,张家港全市设置了13个这样的显示屏,完全是根据空间距离设置的,城市里有,农村也一样有。
在杨舍镇农联村,记者看到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新农居,一片片休闲绿地和一个个文化活动场所……这个村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9000元,“老板经济”、“房东经济”红红火火。不过,最让村党委书记赵建军津津乐道的,是村里出资助学的事。村里规定,高考考上一本院校的奖励1万元,高出一本线30分再奖励5000元,高出一本线90分的再奖励2万元;在校大学生考上研究生的奖励1万元,考上博士的奖励3万元。
实实在在的两个例子,足够说明城市化给张家港人带来的实惠。拿市委书记黄钦的话说,“通过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张家港城市化建设,实施“一城四片区”城市发展战略,即以杨舍中心城区为核心,四个相邻片区合理分布的构架。城市化建设取得的业绩可以用“四个一体化”来概括。
一是发展规划一体化。在“一城四片区”的市域体系下,统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项目,形成了区、港、园、镇、规模企业一体化发展新优势;复合规划城乡空间,完善村镇布局规划。二是社会事业一体化。社保体系覆盖城乡,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9%以上。
三是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打造“最适宜人居、创业”的城市目标,大手笔规划建设暨阳湖生态园区、城西新区、城北科技新城等,积极稳妥推进老城改造,初步形成了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城市化率达到了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平方米。四是城市管理一体化。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全国率先将城市社区理念引入农村,参照城市社区模式管理农村社区,全面建成“15分钟服务圈”。在平安建设上,实现了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五连冠,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8.7。
转型升级,打好“四张培育牌”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寒潮涌动,张家港的经济社会总体仍保持平稳、协调、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是各地抗御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张家港的转型升级重点打出“四张培育牌”,并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下了一番功夫。
第一张牌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实施大企业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提高到30%以上;百亿企业达到12家,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上市公司超过20家,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基地。
第二张牌是培育具有节能减排效应的“绿色经济”。启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三三三”工程,确保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耗在2007年基础上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第三张牌是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经济”。重点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群和梯次结构。全市每年力争注册商标超过1000只,有3至4只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第四张牌是培育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流量经济”。依托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优势,突出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型服务业,年底要实现港口吞吐量2亿吨目标,并重点培育3至4家营业收入超300亿元的物流企业。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口岸转型升级,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加快张家港口岸由“亿吨大港”向“亿吨强港”转变。
加快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的一只棋。张家港的人才引进战略定位于紧缺型高层人才和领军型企业人才,确立了“引进一个人才,启动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人才培养定位于企业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和招商引资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坚持以企业为引才主体,人事部门构筑好平台,积极牵线搭桥,充分发挥紧缺高层人才资助办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巢好引凤来。2009年,张家港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12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同比增长了19.7%。今年,该市提出人才工作的预期目标是:确保人才总量年增长率达到15%,确保高层次人才年增长率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