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诸暨 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恬美生活
时间:2011-02-11 10:50:49  来源:浙江日报(杭州)  作者:撰稿:李秋萍 蔡建根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环境,滋养了以五泄瀑布为代表的众多绮丽山水;两千多年古越文明的浸润,孕育了以西施文化为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山水胜景和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使诸暨大地充满活力、光芒四射,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这座美丽之城再添点睛之笔。

  近年来,诸暨市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八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打响“打造富裕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品牌。诸暨市以“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增幅,逐年缩小城乡差距”为标志,打造富裕农村;以“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为标志,建设美丽乡村,并以此作为“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定位。“十二五”期间,诸暨市将在完成“轮一遍”的基础上,打造以东白湖为核心的山水风光、明清故居区块,以白塔湖为核心的湿地风景、现代珠乡区块,以香榧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特色基地、农耕文化区块和以五泄风景区为核心的南方水果、农家乐园区块等四个美丽乡村建设连片区,全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和市民轻松休闲的好去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诸暨市始终把“轮一遍”作为既定目标来抓。“我们的环境整治不是建设几个典型,而是要惠及全市的每一个农村,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诸暨市农办负责人如是说。诸暨市对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提出一个总体规划,明确在3~8年内,所有村、所有项目都整治一遍。

  近年来,诸暨市每年都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见。每年切出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2007年为2.13亿元,2008年为2.54亿元,2009年为2.64亿元,2010年为2.94亿元。此外,诸暨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意见和加快陈璜等地区(陈璜等地区为诸暨市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形成了以新农村建设政策为体、中心镇培育政策和欠发达地区扶持政策为翼的“一体两翼”的政策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诸暨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格局不断完善,总体上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总体思路:基础抓起、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即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基础环境和基本条件,注重面上协同推进,按照工作规划分步实施;二是工作载体: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即把新农村建设具体任务分解为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村建设工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工程等八个具体工程,分别实施;三是建设模式:党政主导、镇村主抓、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方面,诸暨市突出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全面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两大重点,着力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诸暨市大力倡导文明乡风,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深化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扎实做好自然村缩减、空心村改造和文化村保护工作,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今日的诸暨农村,村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农业发达,增产、增效、增收;农民素质提升,创业、就业、乐业;农村管理创新,活力、动力、实力,富裕农村、美丽乡村的模样已然呈现,大美之城新农村建设风光无限。

  在新农村品牌建设阶段,诸暨市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核心内容和总体导向,着力推进区域整合、重点整治、节点优化、整体提升。

  轮一遍,

  全面推进村庄整治

  诸暨市按照“轮一遍”的既定目标,2011年计划创建5个诸暨市级样板村,7个省、市级示范村,60个诸暨市级新村,60个环境整治村,重点建设“三个村庄”:建设森林村庄,着力提升村庄绿化水平,推动村庄绿化向森林村庄提升,让村庄与彩色相拥、与生态相融,营造浓厚的森林气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建设文化村庄,让农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彰显古村、池塘、老宅、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品位;建设现代村庄,包括三个要素,即发展的生产和富裕的生活,舒适的环境和优良的服务,文明的行为和低碳的理念。

  拎一把,

  全新打造美丽乡村

  诸暨市将有序启动以东白湖为核心的山水风光、明清古居区块,以国家香榧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农耕文化区块等两个“美丽乡村”景观区建设。诸暨市在连片建设过程中注重理念、水平和成效的总体提升,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建设与经营并重理念,重点构筑绿色景观走廊、生态经济走廊、休闲健身走廊、文化展示走廊等四大走廊。通过村庄整治、设施改造建设,推动农家乐、山村游开发,推动山水资源、乡村资源、产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升一层,

  全力凸显文化底蕴

  诸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挖掘村庄原有的历史遗迹、传统风俗、风土人情,充分展现文化品位,大幅提升文化魅力。彰显村落历史,挖掘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等,使其成为镇、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培育地域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精品,形成一镇(村)一品,使镇、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丰富群众生活,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聚一批,

  全盘优化村镇布局

  诸暨市加快中心镇、村建设,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做强中心镇,扩大中心村,积极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进一步缩减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拆掉空壳房。加快制订完善中心村培育政策,切出专项资金用于中心村建设,力争完成7个中心村培育计划;及时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广农村宅基地置换,积极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鼓励镇乡街道,特别是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进一步加快拆并力度,推进城乡统筹进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拓展城乡发展空间。2011年,计划拆迁面积125万平方米。

  富裕与美丽相融 建设与提升同步

  诸暨以四个“一”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一个“升级版”。以“轮一遍”为特色的全面村庄整治让诸暨的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以“拎一把”为特色全新打造美丽乡村,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公园,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的跨越,把诸暨的新农村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以挖掘农耕文化、培育生态文化、创新产业文化为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凸显了诸暨新农村建设“升一层”的文化底蕴。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以城乡一体化的全盘规划的理念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形成美丽乡村与绿色城镇和谐相融的新格局。

  诸暨美丽乡村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如何把美丽乡村变成富丽家园的神奇魔力,使曾经落后的村落变成了让城里人更加向往的生态公园,让诸暨的农民在这美丽的家园真正享受到了恬美的生活。

  专家眼里的“诸暨样本”

  透视·诸暨美丽乡村亮点扫描

  盘点·诸暨美丽乡村的样本价值

  东白湖区块:油菜花田里的美丽乡村

  在东白山脚的寥宅村,71岁的邓苗凤独自居住的老宅里外立面已经粉刷完毕,白墙黛瓦,原本破败不堪的外墙如今焕然一新。看着自己崭新的房子,老人喜上眉梢:“我自己是修不起这房子的,全靠政府好啊。”

  2010年,东白湖镇提出了打造“最美丽乡村”的目标,打算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打造一个“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这不仅是为了推进东白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当地群众过上休闲而富足的现代乡村生活。”东白湖镇党委书记郭剑扬如是说。

  从2010年4月份开始启动的现代化房屋改造工程,让东白湖人对政府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有了更深的体悟。东白湖镇政府投入近800万元率先对小东区块的4个村进行建筑改造,并专门邀请浙江大学景观与规划设计研究所的专家,规划村民住宅、绿地、道路等,让民居拥有白墙黛瓦的统一外表。镇政府还规定,今后村民新建房屋,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建筑方案中选择,维护乡村的整体风貌。

  在加快现代化房屋改造建设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东白湖镇也是毫不含糊,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2009年以来,东白湖区域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关闭了东白湖上游的污染企业,对所有行政村实施专业保洁,拆除所有露天粪坑,并启动了孝四溪生态湿地建设,还加大力度治理陈蔡水库上游农村生活污水,全镇污水管网入户率达80%。2010年以来,东白湖区域继续加大改造步伐,大力整治明清古居“千柱屋”环境,500多平方米的现代建筑物被拆除,150多车建筑垃圾被清运。

  生态环境的保护,极大地带动了东白湖区域的旅游经济,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们开始经营饭店,并在家门口兜售山货。胡葱、细竹笋,曾是长在山里毫不起眼的野货,经过村民的一番包装,卖出了好价钱,据“千柱屋”村民介绍,每年在家门口卖山货的收入已达到上万元。

 对于东白湖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东白湖镇镇长姚勇琪满怀期待。他说东白湖镇已经种下了近8000亩油菜花,等明年春暖花开,这里将成为一片流金溢彩的油菜花海,形成诸暨新“婺源”,让每一个村民、每一位游客享受“美丽乡村”灿烂成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