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教育公平是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提升、社会进步以及政府管理理念转变,教育已成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保障教育公平,首先是要扩大教育机会。在教育机会概率很小的前提下谈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奢侈品。因此在制度设计上,要根据人民群众对教育多种形式的选择以及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建立覆盖城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多种形式接受教育、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其次是要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学校校舍现代化建设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缩小区域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努力满足人人都能“上好学”的要求。第三是要进一步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残疾人以及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资助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提高教育质量是首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提高教育质量,首要是解决教育质量标准的科学性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用人制度,造成单一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以考试分数替代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以学生成绩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等思维定式,这些观念和做法对教育长期效果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要深入研究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教育质量内涵,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要明确教育各个领域质量的内涵。基础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科技素质的劳动者。高等教育要培育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作用,为国家和首都发展破解难题提供智力支持。社会教育则要突出其广泛性的特点,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现代化公民的发展提供条件。
■更新教育观念是首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各级政府要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教育不仅是国计,也是民生的观念。要像抓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一样抓教育。使教育发展成为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区域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各级各类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优秀的成绩可能造就优秀的学生,但优秀的成绩不一定造就辉煌的人生。要探索育人模式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标准,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人人成才。
社会公众要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教育观对待孩子的成长。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的成长也要根据其天然禀赋、气质特点、兴趣爱好,“量身定做”适合的教育模式。有时,片面强调“不输在起跑线上”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要树立现代的终身学习观,鼓励多种模式、多种途径、多种规格成才。
■加强教育管理是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从原有的控制、指令、监督职能,向规划、指导、服务职能转换,由“管理”转向“治理”,激发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教育职责,保障教育投入,调整教育布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改革绩效考察方法,建立责权明确、运转有序、执行有效的市、区(县)、乡镇教育管理体系及工作效果考察体系。有效利用考察结果督促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要发挥服务和指导的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吸引社会投入教育、参与教育、支持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学校管理方面,要更新管理观念,使学校领导者具备先进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准确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并予以有效的贯彻。要提高学校领导的基本素质,实现领导作风的转变。使学校管理从“领导”向“主导”的转变,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改进办学决策的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要研究建立符合教育现代化特征的学校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聘任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教育管理质量。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加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育人水平,提高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成为实践教育现代化的表率。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