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研究经济学的,廖大姐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低碳城市化,中国的低碳城市化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路。其实,大家都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讲到城市化的多样性,讲到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多样性选择,我觉得廖大姐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她特别强调城市化多样性要注重三个I,即城市化过程中的参与、人性和特色,我们经济学家的角度讲四个I,即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investment(投资),innovation(创新),integration(城市之间要融合、要一体化)。但这四个I都不足以去概括刚才寥大姐讲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只有投资,只有创新,只有基础设施,而没有文明,没有人性,没有生态,那么这个城市永远还是在重复,还是在模仿,永远还是跟在人家后面,也不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我们才能超越别人。所以我感受很深的是,寥大姐给我们经济学家们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三个I非常重要。
第二,寥大姐还给我们经济学家另外一个重要提醒,那就是,往往我们讲城市化的时候,总是讲能规划、能建设、能够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化,更多的是着眼于硬件,但寥大姐告诉我们:城市化的过程一定是能分享、能传递、能参与、能共建的城市化,不完全是政府的城市化,是大家共同参与的城市化,这样一个城市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寥大姐讲的根深叶茂的城市化,如果光有硬件,只能去规划和感受,永远不能做到根深叶茂,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短暂的、短期的、扎根在表面的城市化。所以我也期待着我们的经济学家和城市建设者们多听听社会学家的意见。谢谢寥大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