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1月3日发布。《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环境质量是根本目标,污染减排是重要手段。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高达2000万吨左右,只有再减少30%—50%,环境质量才会明显改善。他表示,将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破解一些城市面临的“垃圾围城”困境。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消费产品的丰富,消费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的副产品——垃圾的数量增长难以遏制,垃圾处理的工作量和难度明显加大。中国城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的快速社会变迁,使得“垃圾围城”等环境污染问题尤显严峻。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4年中国固体废弃物年产1.9亿吨,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的垃圾生产大国。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全国生活垃圾总量增加到了2.39亿吨。尽管垃圾产量如此惊人,尽管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就在直面“垃圾围城”困境,然而“垃圾围城”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且已经演变成了“垃圾围村”,构成了中国环境治理和城市管理的一个严峻挑战,甚至被称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废弃物危机”。然而,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
曾几何时,我们步入了一次性消费品充斥的时代,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碗、一次性毛巾等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这些“用完即扔”的物品让人们感受物质富足、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充当着把资源变成垃圾的“加速器”。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津逵直言,在某些场合,一次性用品已经成为人们彰显身份的象征!
再如,作为改革开放催生而成的新兴独立工业门类,中国包装行业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日新月异,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需要直面的是:不断出现的“天价月饼”、“天价粽子”、“天价榨菜”已将过度包装做到“椟贵于珠”,酒类、食品类、保健品、化妆品也在成为过度包装的“重灾区”。由此产生的包装物占到每年全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30%,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过度包装愈演愈烈,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却无人问津。
……
垃圾的解决之道在哪里?从垃圾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如瑞典、日本等国的做法来看,兼顾社会发展和居民利益还是有径可循的。那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推进“3R”——“减量”(Reduce),“再用”(Reuse),“循环”(Recycle)。当前,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邻避效应”——居民反对在自家附近建立垃圾焚烧厂。这说明,社会舆论条件已经成熟,相关机构应该抓住机会,倡导更为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生,并推行需要居民从行动上高度配合的精细化回收,从环境成本收益和市场成本收益等方面精细计算和考量,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垃圾减量、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在内的合理有效的综合性处理体系。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笔者以为,不妨先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