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公交足够发达城市才会不拥堵
时间:2011-01-06 09:45:16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深圳商报驻京记者 田 泳 

首都北京,正在成为中国“首堵”。而这种拥堵,在深圳、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也开始成为家常便饭。中国,该如何应对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交通和环境压力?为此,记者专访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研究的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原所长史其信教授。

史其信,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原所长,主要研究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规划与客流预测、区域与城市交通规划等领域。

拥堵成普遍性的问题

记者:如今,拥堵已成为中国一线城市一道令人不安的风景线。您认为交通拥堵是否就是城市化的一个必然?

史其信:的确,中国正经历着一个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快速发展期。现在北京,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的拥堵问题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交通拥堵会成为我们城市快速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会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二三线城市包括县级城市也在逐步出现这个问题。去年我去了一个县级城市,我三四年前去时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但去年我看到这座小城现在汽车也很多,路也很拥堵。

记者:在中国的大城市,机动车存在着高增长、高强度使用和高密度聚集的“三高”现象,很多学者认为,机动车增速过快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大原因。您认为造成中国各大城市拥堵的深层次原因是哪些?

史其信:造成拥堵的直接原因就是小汽车增速过快。北京现在一天上牌2000辆,武汉这样的城市一天也有1000辆,一些小城市一天也有四五百辆。北京一年就增加70万辆,我们的道路当然跟不上这种增速。我们的公交也没发展到有吸引力的程度,老百姓坐公交还很不方便,就会选择开小汽车,出现拥堵在所难免。当然,我认为造成拥堵还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也都存在着问题。

表面来看,中国的机动车增速太快,但实际上中国的机动车总量并没有国外多,北京的总量才是东京的一半。但我们使用比国外多,确实存在着“三高”现象。在我们的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使用量非常高,远远高于国外;国外的核心区小汽车使用并不多,交通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地铁。我认为,如果缺乏一个吸引力的公交系统,现行的城市拥堵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

汽车污染城市空气

记者:汽车业是我们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而汽车增速过快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矛盾?

史其信:汽车工业是我国的一个支柱产业,这是我国的一个战略决策,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尽可能地利用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条路其他很多国家走过。但是面对今天的环境和交通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吸取教训。我认为有几点值得重视:一、当时我们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时,应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来研究,汽车工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同时带来什么相关的社会问题。小汽车进入家庭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如果那时针对这个政策进行相应的研究,从那时就开始抓公共交通,现在我们也许就不会面临这样的交通困境。二、从汽车工业本身来看,当时的产业发展理念是,生产适合老百姓买的车,目标定在七八万元。现在看来这种措施没有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应该把发展排污量小、安全性能高、智能化水平高的品牌车作为我们汽车工业发展的目标。

记者:交通拥堵还会让我们付出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和发展成本?

史其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能源的消耗,现在汽车对能源的消耗占了全国能源消耗的一半;二是污染,它对城市空气污染的“贡献”超过60%,给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汽车跑不动,走走停停最消耗油,排污也最多。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交通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交通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所以从汽车工业本身来讲,我们现在应大力发展达到环境标准和节能标准、低排放低消耗的先进汽车。

公交优先是最宝贵的经验

记者:我们目前所经历的也是其他国家曾经经历的,他们在应对交通拥堵的挑战方面,有些什么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

史其信:发达国家在机动车发展很快时也遇到过环境问题和道路拥堵问题,他们最早的对策是修路架桥,用供给来满足需求,但后来发现小汽车发展太快了,才开始思考并打造“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国外上世纪60年代大力发展公交首先是因为石油危机,70年代环境问题又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我国的发展比其他国家晚,但我们没有很好地研究吸取他们的历史教训。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都是人家已经遇到过的。如果我们早一点从他们走过的道路中研究对策,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拥堵和环境问题。

我认为从其他国家发展道路来看,公交优先发展是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公共交通就是绿色交通,只有打造充满吸引力的绿色交通,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记者:那么对老百姓来说,一个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是什么样的?

史其信:现在人们对公交不满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公交线路也太堵,无法保障运营时间,无法保证准时准点和换乘方便;上车就挤,舒适度不够,开车虽然也堵,至少还舒服点。那么怎么才能让开小车的人坐公交呢?首先公交线路要发达,要形成网络,每条线路的换乘要方便;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足够舒适;出门到车站和下车到家、到单位这段路的接驳问题要解决好,让人觉得坐公交比自己开车更省时省钱也很方便舒适,人们就会选择坐公交出行。

像日本东京,它的地铁和轨道交通极其发达,地铁站每500米就有一个,它的规划也好,每个地铁站就是一个上下结合的商场,下班回家不用出地铁就可以把菜买回家去。这样一个公交发达的城市,有什么必要非得自己开车呢?

深圳公交系统

要实现最优化

史其信教授表示,解决好城市拥堵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公交系统。他认为,机动车超过100万辆的城市,从现在开始,应该集中力量加大投资,尽快在三五年内把公交系统打造好。

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机动车总量已超过100万辆。北京1997年机动车达到100万辆,从1997年到2004年这最宝贵的一段时间,北京忽视了公共交通建设。北京今天的治堵措施应该让全国其他城市意识到,拥堵问题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问题,从现在开始,各个城市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成立一个具有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的部门,一切和交通有关的问题,都要从这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解决。

深圳的机动车发展也非常迅速,记者也请史教授为深圳“治堵”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记者:深圳作为一个年轻而高速发展的城市,如今汽车总量已有170万辆,汽车密度全国第一。作为一个新城,您认为深圳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该如何吸取北京等老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应对“堵城”的压力?

史其信:作为一个新城,深圳比北京这样的老城市有规划方面的一些优势。深圳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只要理念正确,执行起来很容易,不像北京,改造起来会很困难。我认为深圳一开始城市和交通规划做得还是不错的。现在汽车总量也快200万辆了,交通问题也慢慢出来了。

我认为深圳首先要梳理公交,看看有些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把轨道的问题、地面换乘接点的问题、公交出行接驳的问题从系统上解决好,让公交系统最优化。我认为这是深圳的当务之急。

另外,深圳还应更多地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科技手段,提升公交信息化和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打造一个发达的公交城市和智能交通管理的城市,成为充满年轻、现代化气息,并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田 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