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段古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浩繁史料中关于秦直道为数不多的记载。其中“堑山堙谷”的筑路方式,也在去年对秦直道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得到了展现。
史记中“堑山堙谷”再现
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陕西省境内秦直道考古最新调查结果,考古工作者在富县、甘泉两县约150公里的秦直道两侧,新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
负责本次考古调查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肖健一研究员告诉记者,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秦直道在选址时基本是“绕着山”修筑的。当然也有“硬碰硬”的,比如在这次的考古调查中,就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所谓的“堑山堙谷”。
本次调查的秦直道,最宽处达到了61米,最窄处也有12米。而如今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国家标准,单车道宽度也不过3.75米。
修筑在平地和山梁上的秦直道容易保证宽度,那么“堑山堙谷”出来的秦直道该如何保证宽度呢?通过调查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秦人在削山填沟的同时,人为的对道路进行了拓宽,按照肖健一的说法,基本可以满足当时最宽的车辆相向行驶。
秦直道带动的“城镇化”
在本次调查中新发现的建筑遗址,有时间早于秦直道修筑年代的,这说明秦直道在选址时,利用了之前的路网。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秦直道,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抗击匈奴。但到了汉朝,特别是解除匈奴威胁之后,这条被誉为“中国最早高速公路”的秦直道,军事功能便逐渐被民用功能取代。
这一演变的过程,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一批汉代遗存被清理发掘出来,包括城址,配套的墓葬群,以及驿站等。曾经的军事大动脉,在转民用后,也带动了黄土高原上“城镇化”的进程。